首页 > 诗文 > 李白的诗 > 赠何七判官昌浩

赠何七判官昌浩

[唐代]:李白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赠何七判官昌浩”译文及注释

有时我忽然感到惆怅,独自端坐直到夜深。清晨时分,我空自长啸,心中渴望能够解开世间的纷扰。我的心愿随风而去,希望能吹散那遮蔽天际的万里云层。我羞于像济南伏生那样,九十高龄仍只知诵读古文,而不问世事。否则,我定会拔剑而起,前往沙漠边疆,建立非凡的功勋。若我最终老死于乡间小路,又怎能让自己的清名远扬呢?先生您如今如同管仲、乐毅一般,才华出众,冠绝三军。我最终定将与您同进同退,岂会甘心与那些平庸之辈为伍。

“赠何七判官昌浩”鉴赏

情感抒发:诗歌开篇即以“忽惆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不安。随后通过“平明空啸咤”等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理想与现实:诗中“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超脱的向往,也暗含了对现实束缚的反抗。而“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则是对传统文人墨守成规、不问世事的一种批判,反映了诗人追求实际功业、不甘平庸的志向。

英雄主义:“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一句,展现了诗人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怀,他渴望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对比与抉择:诗歌后半部分通过对比“老死阡陌间”与“扬清芬”、“夫子今管乐”与“沮溺群”,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道路的明确抉择。他渴望与有识之士并肩作战,共同创造辉煌的未来,而不是在平庸中度过一生。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歌的具体创作背景已无从考证,但从其内容来看,它很可能反映了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在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往往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他们一方面渴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官场的腐败与黑暗、个人的渺小与无力。这种矛盾与挣扎在诗歌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同时,诗人也可能受到了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影响,如管仲、乐毅等,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卓越成就激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李白简介

唐代·李白的简介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李白的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李白的诗(210篇)

猜你喜欢

次韵刘景文登郑王台见思五首其五

宋代黄庭坚

系匏两相忆,极目十余城。

积潦干斗极,山河皆夜明。

白璧按剑起,朱弦流水声。

乖逢四时尔,木石了无情。


湘夫人

唐代李颀

九嶷日已暮,三湘云复愁。

窅霭罗袂色,潺湲江水流。

佳期来北渚,捐佩在芳洲。


书院二小松

唐代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锦屏山

宋代林景熙

锦障郁嵯峨,秀出城之西。

直是神气积,宛若屏障开。

苍翠接重壤,上与浮云齐。

幽花被晴壁,古树攲层崖。

下有张夫子,读书事幽栖。

于今几百岁,衣冠世多才。

伟哉据名胜,林泉足徘徊。

兹晨幸休暇,杖屦同攀跻。

和风袭轻裾,好鸟鸣喈喈。

勇往遽忘疲,穷深陟崔嵬。

极目万里外,顿觉群山低。

长啸倚苍松,畅然舒我怀。


点绛唇·山上飞泉

宋代叶梦得

山上飞泉,漫流山下知何处。乱云无数。留得幽人住。

深闭柴门,听尽空檐雨。秋还暮。小窗低户。惟有寒蛩语。


赛西施

明代杨循吉

越国佳人天下奇,此花尤更美丰姿。

当时若使吴王见,肯醉芙蓉太液池。


白露为霜

唐代徐敞

早寒青女至,零露结为霜。

入夜飞清景,凌晨积素光。

驷星初晰晰,葭菼复苍苍。

色冒沙滩白,威加木叶黄。

鲜辉袭纨扇,杀气掩干将。

葛屦那堪履,徒令君子伤。


听话丛台

唐代李远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洛阳秋夕

唐代杜牧

泠泠寒水带霜风,更在天桥夜景中。

清禁漏闲烟树寂,月轮移在上阳宫。


风鸢图诗

明代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