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起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沈佺期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人。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佺期与宋之问,尤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崔珏
唐代诗人崔珏,字梦之,是清河(今属河北)人,为崔氏清河小房后裔。他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以下是关于崔珏的详细介绍:
籍贯与家世:崔珏出生于清河,后寄家荆州(今属湖北),家族背景显赫,为崔氏清河小房的后裔。 仕途经历:崔珏在唐宣宗大中年间(847年-859年)登进士第,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曾为荆南崔铉的幕僚,后来被推荐入朝,历任秘书省校书郎、侍御史等职,甚至担任过淇县令,以惠政著称。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刘方平
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人。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 ,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刘希夷
刘希夷,唐代著名诗人,大约生活在公元651年至680年之间,字延之(也有资料称字庭芝),汉族,出生于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以诗歌创作闻名于世,尤其擅长歌行体,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 悲剧结局:据传,刘希夷因舅舅宋之问觊觎其《代悲白头翁》中的佳句,而遭到宋之问的嫉妒和杀害。这一事件不仅令人惋惜,也反映了当时文坛的复杂和残酷。 四、后世影响 文化传承:尽管刘希夷的一生短暂且充满悲剧色彩,但他的诗歌却流传千古,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技巧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唐诗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纪念与传承:为了纪念刘希夷这位伟大的诗人,汝州市等地还修建了刘希夷墓园等纪念设施,并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以传承和弘扬他的诗歌精神和文化遗产。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