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济
刘永济(1887一1966) ,男,字弘度,宏度,号诵帚,晚年号知秋翁,室名易简斋,晚年更名微睇室、诵帚庵,湖南省新宁县人。191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语文系。历任长沙中学教师,沈阳东北大学教授,武昌武汉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及武汉大学语文系教授、文学史教研组主任。湖南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理事。《文学评论》编委。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龙榆生
龙榆生(1902-1966年),本名龙沐勋,字榆生,号忍寒。江西万载县人。著名学者,曾任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教授。1966年11月18日,病逝于上海。龙榆生的词学成就,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是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主编过《词学季刊》。编著有《风雨龙吟室词》、《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等 。
戴望舒
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省杭州市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为“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50年2月2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木心
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国当代画家、文学家、诗人,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
一、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1927年2月1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市乌镇东栅栏杆桥。自幼便对艺术产生浓厚兴趣,1934年正式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水墨画。1943年在杭州举行个人画展,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 求学之路:1946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后转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深造,师从林风眠,深入探讨中西绘画的精髓。 职业生涯: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副社长、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等职。并曾参与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工作,是著名的“十大设计师”之一。 坎坷遭遇:在“文革”期间,木心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三根手指被折断,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但他并未屈服,在狱中仍坚持创作,写出了洋洋65万言的《The Prison Notes》。 海外生涯:1982年,木心定居美国纽约,游历南北欧,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多篇作品被列为美国一些大学的必读教材。 晚年归乡:2011年12月21日,木心在故乡乌镇逝世,享年84岁。 二、艺术成就 绘画:木心的绘画作品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绘画的技法与理念。他的画作《浦东月色》《纠缦卿云》等作品深受赞誉。 文学:木心在文学领域同样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散文作品如《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等,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文笔赢得了广泛的读者。而他的诗歌作品如《从前慢》更是被广为传唱,成为经典之作。陈仁德
陈仁德,笔名虞廷。古典诗人,现代作家。目前,陈仁德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重庆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楹联学会副会长,曾任《三峡都市报》、《重庆商报》、《重庆青年报》、《肝博士》等多家报刊的记者、编辑、主编职务。
周文雍
周文雍(1905-1928),1905年出生于广东开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广东区委工委委员、广州工人纠察队总队长、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部长兼市委工委书记等职。1928年初,因叛徒出卖,周文雍与陈铁军同时被敌人逮捕。1928年2月6日下午,两人被押往广州东郊的红花岗刑场。一路上,两人沿途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行刑前,他们决定将深埋在心底的爱情公布于众,并庄严宣布结婚。刑场上,两人并肩屹立,英勇就义。刑场成为礼堂,反动派的枪声成为他们结婚的礼炮。2009年,周文雍和陈铁军夫妇一同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
舒婷
原名:龚佩瑜,后改名龚舒婷,最终以舒婷为笔名广为人知。 出生日期:1952年(另有说法为1984年,但此说法显然与舒婷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不符,应为误传)。 出生地:福建龙海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 职业:诗人、作家。
苏曼殊
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卞之琳
卞之琳(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下之琳原受“新月派”的影响,但其很快就走向了现代诗风。其前期诗作,内容多写下层社会生活,并探索宇宙与人生哲理。卞之琳以“我”为主,将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小说化、典型化、非个人化的“戏剧性处境”融汇在一起,并且将传统的"合蓄”与西方的“重暗示性和"亲切感”融汇在一起,形成了“平淡中出奇”,“用冷淡掩深挚,从玩笑出辛酸”的特殊风格。他的诗显示出一种着意克制感情的自我表现,追求思辨美的"非个性”倾向的特色。在语言上,他则追求在口语基础上实现欧化词汇、句法与中国文言词汇、句法的杂糅。另外,他的诗由于重意象创造而省略联络,因而诗意大多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