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荻简介

陈芦荻的父亲是个华侨,长期在南美秘鲁经营小生意,是个爱国爱家的人,母亲及兄弟三人靠侨汇过活。陈芦荻排行第二(其弟是广州市有名的老中医陈培淦),他6岁人乡塾,10岁曾把《诗经》 中的一册全背诵,深得父亲喜爱。陈芦荻12岁就离乡到广州大新街苏馆(较新型的私塾)就读,初涉古典文学诗赋。1927年他入读广州南海中学,后转知用、广雅中学及中山大学附中就读高中。他曾在学校壁报上发表一些小诗和散文,在级际国文比赛中获得第一,而且尤其喜爱新诗。鲁迅、茅盾、叶圣陶的小说,朱自清、周作人的散文,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冰心的诗以及莫泊桑的翻译小说等都成了他喜读的作品。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中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在郭沫若译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中,第一次获得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知识。高中就读期间,抗日怒潮汹涌澎湃,社会进步思潮激荡。陈芦荻的同学中或组织抗日剧社、或组织读书会,他本人参加了读书小组。1930年4月间,中大附中的读书小组曾在广州白云山黄婆洞举行活动,陈芦荻与曾生、钱兴、禤曼禾等合影。他第一次参加社会上的文艺活动——由欧阳山主持的作者俱乐部文艺座谈会,此后,他更多地阅读优秀文艺作品,包括前苏联的一些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