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情难报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读后感
  • 2024-12-23 10:45:15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通俗小说家。

某日,于回家路途中,遇到了同乡贾仲明,得知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便不打算回老家,而在河阳山遇到了正在撰写《水浒传》的施耐庵。因极为赞同施耐庵写书劝世的主张,便拜其为师,陪伴在师傅身边,为其抄写书稿。随后,也开始了自己的写作,撰写《三国演义》,亦受师傅施耐庵不少指点。

我的观点

2恩情难报

东汉末年,桓、灵亲近宦官,朝野大乱,致使许多贼寇出现,劫取财物,剿杀无辜,黄巾贼就是一例。然而"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就是这诸多事状,才有了后来的十八路诸侯、群雄割据的情况发生。赤壁之战过后,又有了刘备、曹操、孙权等三名势力。曹操名为汉相,辅佐献帝刘协;刘备为中山靖王陵之后,乃刘氏帝冑,献帝还得称其一声"皇叔";而江东孙权……我不禁要问,他们的出现,打着的名号,究竟是为大汉江山,还是为一己成霸业之野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在群雄割据这种乱世,"正义"的名号可是相当重要的。

当初读《三国演义》时,尚比现在还要单纯许多,不知当时人之心态如何,不曾估计过。只是由衷的支持"自认承继汉统,己称『季汉』"的蜀汉,刘备势力。而我所崇拜者,乃瑯琊诸葛亮、天水姜伯约二人。

我相信,以诸葛亮此等才智出众的人来说,是知道那些所谓"正义之名号",不过是个藉口,好收服人心,得到人民的支持。只是为了大业,为了效忠,他们无法说穿、戳破。尽管知道了,他选择了那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为身前事,不顾生后名"的那条路。只为了报答先帝对他的那份"知遇之恩"。"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身负重任,不知承受多少压力的他,病逝于五丈原前线。而将国家大业、平生所学,全都传给了当初第一次北伐所收降的姜维,姜伯约。而他,也同样铺上了那条路,步上孔明后尘,"以报知遇之恩"。

想那晚在五丈原,丞相托者伯约叔叔的手,一再叮嘱着,要他继承我的志向,完成我的遗愿。将平生所学,全都传与了第一次北伐由魏降蜀的姜维,姜伯约。受先帝託孤之重,上书后主,五番北伐,以报先帝知遇之恩。这是丞相,诸葛孔明。自幼丧父,未能一展才智的他,无奈归降蜀汉。原是魏人的他,归顺季汉,日夜都是战战兢兢,却不知步入蜀中,受到丞相赏识,习得丞相平生所学,继承丞相之遗志,不计荣辱,九伐中原。丞相相信他,将希望放在他身上。这是大将军,姜伯约。

这二人皆继承了前人的志向,接受了精神的传承。我非常佩服他们,自我接触三国开始,一直到现在,对他们的崇拜不曾改变过。那份热情。"只为身前事,不顾生后名"。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不知藏着多少情感在其中。

在某日,我也认识了一位朋友。他教导我,观世间之丑恶,解人间之心结,一路鞭策着我,善尽"受业"、"传道"、"解惑"之责。我曾问他:"为什么要对我这么好?"他只是说:"能救一个是一个。"我不知如何诉说这样的心情,只是每当想起这段往事,难免感动地流下泪来。不是悲伤,而是欢欣。这大概是当时伯约叔叔那晚在五丈原的心情。我想。

想着那日、那夜,伯约继承丞相的志向与託付,握着丞相之手的他,泪水流了下来。抱持着感恩而笑,继承着志向而喜。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直到终日,而将精神传承了下来。这让我想起写作《第二十一页》的李家同,总是无私的关怀那些不幸的人,教导他们。我将让这份"精神"永永远远地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