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之瓠原文及翻译
- 《文言文》
- 2024-07-17 11:24:41
五石之瓠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五石之瓠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种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它后结出的葫芦能装五石东西。用它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却承受不了自己的重量。剖开来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什么可装得下。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打破了。”庄子说:“你真是不会利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擅长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们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生,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卖给他吧。’客人得到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出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使手不冻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可见你的心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
五石之瓠赏析
这段对话通过惠子和庄子的讨论,展现了庄子对于“无用之用”的深刻见解。惠子认为大葫芦因为太大而没有实际用途,于是将其打破,这体现了他对于事物价值的实用主义看法。而庄子则通过宋人卖药的故事,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境下可以发挥截然不同的作用,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和看待它。庄子认为,大葫芦虽然不能直接用来盛水或做瓢,但可以作为腰舟浮游于江湖,这正是其“无用之用”。
庄子的思想强调了事物的相对性和多样性,以及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他提醒我们,在看待事物时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灵活的思维,不要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用途和价值。同时,他也强调了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认为人应该像水一样灵活多变,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条件。
五石之瓠创作背景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由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仍的时代。面对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庄子提出了“逍遥游”的哲学思想,主张超越世俗的束缚和限制,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这段对话就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阐述了“无用之用”的深刻哲理。
五石之瓠作者介绍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思想深邃而广阔,涉及哲学、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他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发展变化;同时他也强调人的内心自由和精神独立,提倡超越世俗的束缚和限制。庄子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7-17 11:24:41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wenyanwen/8626.html
相关文章
- 1. 和桃源诗序翻译及原文
- 2. 童趣文言文
- 3. 读书要三到翻译和原文
- 4.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5.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译文赏析
- 6.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 7.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8.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