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9-26 10:32:56

   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有其声而无其辞。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的,非天成也。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于东坡居士以补之云。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翻译

琅琊山的幽深山谷中,山水景色奇丽非凡,泉水在空旷的山谷间叮咚作响,仿佛自然界的音乐盛会,醉翁(指欧阳修,号醉翁)非常喜欢这样的景致,常常带着酒来到这里,边饮边聆听泉声,以至于每次都兴高采烈得忘记了回家。十几年后,有位对音乐充满好奇的士人沈遵听闻此事,特意前来游览,并用琴声模拟了这山谷间的美妙声音,创作了《醉翁操》这首曲子。这首曲子节奏疏朗开阔,音调华丽流畅,懂琴的人都认为它是无与伦比的佳作。然而,曲子虽美,却一直没有相应的歌词来配。醉翁虽然为这曲子作了歌,但歌词与琴声并不完全契合。之后,他又仿照《楚辞》的风格创作了《醉翁引》,有些爱好者便根据这些歌词来制作乐曲。虽然这些乐曲在韵律上勉强能与歌词相配,但音乐却被歌词所束缚,失去了原有的天成之美。又过了三十多年,醉翁和沈遵都已离世。这时,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精通琴艺,对《醉翁操》没有歌词感到遗憾,于是他自己谱写了歌词,并请东坡居士(苏轼)来补充完善。

以下是苏轼补写的《醉翁操》歌词:

“琅然,声音清脆圆润,是谁在弹奏?这响亮的声音回荡在空山之间。无言之中,只有醉翁在醉意中能够领悟到这音乐中的天然妙趣。月光皎洁,风露清润,如此美景让人难以入眠。一位背着草筐的隐士路过山前,也不禁赞叹说:‘真是有心之人啊,这位贤者。’醉翁在此长啸吟诗,声音与流淌的泉水相互应和。但醉翁离去后,这里只留下朝朝暮暮的吟咏与哀怨。山峦有时会变得光秃秃,溪水有时也会倒流回旋。思念醉翁的日子年复一年,而他如今已成飞仙。但这份意境依旧留在人间,只要聆听那古琴徽位之外的三两弦音,便能感受到。”

赏析

这首《醉翁操》及其补写的歌词,不仅描绘了琅琊山幽谷中自然风光的秀丽与泉声的悠扬,更通过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传达了对欧阳修(醉翁)的深切怀念以及对自然之美、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苏轼的补词,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将醉翁的形象、音乐的魅力与自然的景致完美融合,展现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哲理的画面。

“琅然,清圆”直接描绘了琴声的清脆悦耳,让人仿佛置身其境;“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则通过醉翁的形象,表达了对音乐之美的深刻领悟,只有醉中之人才能超越言语,达到与天地自然合一的境界。随后的诗句,通过“月明风露娟娟”、“荷蒉过山前”等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幽静清雅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超脱与淡泊。

而“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则流露出对醉翁离去的深深哀愁,以及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但诗人并未沉溺于哀愁之中,而是转而思考人生的哲理:“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自然万物皆有其变化规律,人生亦是如此。最后,“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则以超脱的笔触,表达了醉翁虽已离世,但其精神与意境永存人间,只要用心去聆听那古琴的弦音,便能感受到那份超然物外的美好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