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2024-09-18 19:34:10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译文

我在治理滁州的第二年夏天,开始饮用滁州的水,觉得甘甜无比。向滁州人打听,得知这股甘泉就在州城南面百步之遥的地方。泉水之上是丰山,高耸而独立;泉水之下是幽谷,深邃而隐蔽;中间则有清泉,汹涌而出,仰望可见。我环顾四周,心中感到无比快乐。于是,我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空地,建造了一座亭子,并时常与滁州人一起在那里游玩。

滁州在五代时期,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周朝的军队,在清流山下击败了李景的十五万大军,并在滁州东门之外生擒了皇甫辉、姚凤二人,从而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这里的山川形势,查阅过相关的图记资料,并登上高处眺望清流关,想要找到当年皇甫辉、姚凤被擒的地方。但当年的老人都已不在人世了,因为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自从唐朝政治衰败,国家分裂,豪杰并起,互相争斗,各地成为敌对势力的数不胜数。直到宋朝顺应天命,圣人出现,才统一了四海。那些曾经凭借险要地势割据一方的势力,也都被铲平消灭。如今,百年过去了,人们只看到山高水清,想要了解当年的事迹,却已经没有老人能够讲述了。

现在,滁州位于江淮之间,交通不便,商贾和四方宾客很少来到这里。百姓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安心于农耕和衣食,以快乐的态度面对生老病死。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朝廷的功德,以及百年来休养生息、温和抚育的深远影响。

我来到滁州后,喜欢这里地处偏僻而事务简单,又喜爱这里民风安闲。在山谷间找到这股清泉后,我每天都与滁州人一起仰望山峦,聆听泉水的声音;采摘幽香的花朵,在高大的树木下乘凉。无论是风霜冰雪还是四季变换,这里的景色都清新秀丽,令人喜爱。更幸运的是,这里的百姓因为年成丰收而快乐,也喜欢与我一起游玩。因此,我根据这里的山川美景和风俗民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让百姓们知道他们之所以能享受这丰年的快乐,是因为生活在太平无事的年代。

作为刺史,我的职责就是宣扬皇上的恩德,与民同乐。于是,我写下这篇文章,并给这座亭子命名。

赏析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在治理滁州期间所写的一篇散文,通过描绘滁州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民风民俗,表达了作者对于滁州山水的热爱、对于太平盛世的珍惜以及作为地方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文章以清泉为引子,巧妙地引出了滁州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怀。通过描写清泉的涌出、山峦的耸立、幽谷的深邃以及四季变换的秀丽景色,作者展现了滁州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居住环境。同时,通过回忆历史、考察山川图记等方式,作者又揭示了滁州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历史背景,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和历史感。

其次,文章通过对比和议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太平盛世的珍惜和感慨。作者将滁州现在的安宁祥和与历史上的战乱纷争相对比,强调了朝廷的功德和百姓的幸运。同时,作者也指出了百姓们对于朝廷的功德可能并不了解或感激的现状,呼吁地方官要积极宣扬皇上的恩德,与民同乐。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感;同时,也注重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使得整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这种语言上的艺术成就也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光彩。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描绘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怀的佳作;更是一篇表达作者责任感和使命感、呼吁地方官与民同乐的深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