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至桐城”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行旅者在即将结束山间溪路行程,初过北峡关时所见的自然美景,并借此抒发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译文与赏析:
沿着溪流的小径即将走到尽头,我刚刚通过了北峡关这一险要之地。眼前是几排红叶点缀的树木,远处是无数沐浴在夕阳余晖中的山峦。想要传递家乡的消息,只能依靠忠诚的黄耳犬(古代传说中能传书的狗,此处借指信使或书信),而我的归心似箭,如同放飞的白鹇鸟一般自由而急切。这景致仿佛是从龙眠居士(北宋画家李公麟,善画山水,号龙眠居士)的画中走出,让我如何能不心生向往,想要亲自去追寻、攀登这如画的风景呢?
“将至桐城”鉴赏
景物描写生动:首联“溪路行将尽,初过北峡关”直接交代了行旅的地点与进程,既点明了时间节点,也预示着接下来的景物转换。颔联“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以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层次丰富的秋日山景图,红叶与夕阳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又略带萧瑟的氛围,令人心旷神怡。
情感表达深切:颈联“乡信凭黄耳,归心放白鹇”转而抒发思乡之情。诗人以黄耳犬和白鹇鸟为喻,前者代表远隔千山万水的家书传递,后者则象征自己归心似箭的迫切心情。这种借物抒情的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既含蓄又深切,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苦和归家之愿。
意境深远,引人遐想:尾联“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将眼前的美景与龙眠居士的画作相联系,既是对自然美景的高度赞美,也是对心灵归宿的深切向往。诗人渴望能够像画中人一样,超脱尘世纷扰,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境界。这种意境的营造,使得整首诗在结束之时仍留有余韵,引人遐想。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切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行旅者在山间溪路行走时的所见所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思乡之情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其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诗作。
王士祯简介
清代·王士祯的简介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然辨驳议论多错愕、失当。
...〔► 王士祯的诗(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