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石孝友的诗 > 点绛唇·醉倚危墙

点绛唇·醉倚危墙

[宋代]:石孝友

醉倚危墙,望中归思生天际。山腰渚尾。几簇渔樵市。帆落西风,一段芦花水。八千里。锦书欲寄。新雁曾来未。


“点绛唇·醉倚危墙”译文及注释

词人醉意朦胧地倚靠在危墙之上,远望天边,心中涌起了浓浓的归乡之思。目光所及之处,是山腰与江渚的尽头,那里聚集着几处渔樵生活的市集,显得宁静而祥和。西风渐起,帆影缓缓落下,一片芦花随风摇曳,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日画卷。然而,词人心中却充满了无尽的愁绪,他想着要寄出满载思念的锦书,却不知远方的亲人是否已收到新雁传来的消息。

“点绛唇·醉倚危墙”鉴赏

这首词以“醉倚危墙”开篇,通过“醉”与“危”的对比,既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助,又暗示了他对现实的逃避与对远方的向往。接着,“望中归思生天际”一句,直接点明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了遥远的天际和远方的家乡。

下片“山腰渚尾,几簇渔樵市”的描写,则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宁静的渔樵生活图景,与词人内心的波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效果,也进一步凸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而“帆落西风,一段芦花水”的描绘,则通过自然景象的转换,将词人的思绪从远方拉回到了眼前的江边,使得整首词在时空上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呼应。

最后,“八千里,锦书欲寄,新雁曾来未”三句,则是词人情感的高潮。他想着要寄出满载思念的锦书,却又不确定远方的亲人是否已收到新雁传来的消息,这种不确定性和期盼心理使得词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深沉而复杂。

表达的感情 这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深切的思乡之情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通过描绘秋日江边的景象和内心的微妙情感波动,词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对亲人的深切关怀。整首词情感真挚而深沉,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石孝友简介

宋代·石孝友的简介

石孝友姓名:石孝友

字:次仲

籍贯:江西南昌

生卒年:不详

主要成就:以词著名,著有《金谷遗音》

...〔► 石孝友的诗(120篇)

猜你喜欢

闽中秋思

唐代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晚春江晴寄友人

唐代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寒食夜

唐代崔道融

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

大家寒食夜,独贮望乡情。


点绛唇·醉倚危墙

宋代石孝友

醉倚危墙,望中归思生天际。山腰渚尾。几簇渔樵市。帆落西风,一段芦花水。八千里。锦书欲寄。新雁曾来未。


将至桐城

清代王士祯

溪路行将尽,初过北峡关。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乡信凭黄耳,归心放白鹇。

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


除夜

唐代白居易

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

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

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

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代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题齐安城楼

唐代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阑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晚次乐乡县

唐代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春日京中有怀

唐代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