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陈与义的诗 > 襄邑道中

襄邑道中

[宋代]: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襄邑道中”译文及注释

两岸的落花随风飘散,映照在船舷旁,显得格外红艳;漫长的榆树堤岸,伴随着我半日的行程,清风徐徐。我悠闲地躺在船上,仰望满天云彩,似乎它们静止不动;殊不知,云儿与我同在这江流之上,向东缓缓移动。

“襄邑道中”鉴赏

自然之美:首句“飞花两岸照船红”以飞花点染春色,不仅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还通过“照船红”三字,将静态的景致与动态的航行相结合,使画面生动起来。次句“百里榆堤半日风”,则以“百里榆堤”展现了旅途的遥远与景致的单调重复之美,而“半日风”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旅行的持续,增添了旅途的闲适感。

哲思之深:后两句“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是这首诗的精髓所在。诗人通过“卧看”这一动作,展现了其悠闲自得的心境。而“满天云不动”的错觉,则是由于诗人与云同向移动,相对静止造成的。这一发现,不仅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即事物之间的相对性与运动性。诗人通过云与我的关系,巧妙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微妙联系。

意境之远:整首诗以景寓情,以情入理,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在思考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将自然之美与哲理思考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得这首诗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陈与义简介

宋代·陈与义的简介

陈与义陈与义(1090年-1139年1月1日),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诗尊杜甫,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浑沉郁;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豪放处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陈与义的诗(15篇)

猜你喜欢

襄邑道中

宋代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马嵬

清代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枕石

明代高攀龙

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

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


即事三首

明代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家?

一身存汉腊,满目渺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

六军浑散尽,半夜起悲笳。

一旅同仇谊,三秋故主怀。

将星沉左辅,卿月隐中台。

东阁尘宾幕,西征愧赋才。

月明笳鼓切,今夜为谁哀。


渡易水

明代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酌贪泉

魏晋吴隐之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立春偶成

宋代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题许道宁画

宋代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咏荆轲

魏晋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塞上曲送元美

明代李攀龙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