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陈与义的诗 > 登岳阳楼陈与义

登岳阳楼陈与义

[宋代]:陈与义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登岳阳楼陈与义”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至所作,描绘了诗人在秋日傍晚时分,于平湖之畔眺望远方,心中涌起的种种思绪与感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译文:

天空映入平静的湖面,晴朗无风,傍晚的帆影与归雁一同悠然浮现在广阔的天际。我站在高楼的顶端,已是深秋时节,夕阳缓缓沉入君山背后的元气之中,一片苍茫。北望故土,不禁让人心生白发之叹,而南游至此,姑且还能欣赏到满山的红叶。虽然我身为翰林,被朝廷看重,但这样的美景却让我觉得自己留下的笔墨太少,以至于在巴陵(今湖南岳阳)这样的地方,我的诗作还未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登岳阳楼陈与义”鉴赏

景象描绘:首联“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以壮阔的笔调开篇,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辽远的画面。湖面如镜,天空映入其中,晴朗无风,更显其静谧;夕阳下的帆影与归雁相映成趣,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情感抒发:颔联“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转而写人,点明诗人的身份与所处时节。作为客居他乡的游子,在深秋时节的傍晚,站在高楼之上,望着夕阳沉入君山背后的景象,心中自然涌起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南北对比:颈联“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通过“北望”与“南游”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境。北望故土,是深深的思乡之情与年华老去的无奈;而南游至此,虽能暂时忘却烦恼,欣赏到美丽的丹枫,但终究只是短暂的慰藉,无法真正平复内心的波澜。

自我反省:尾联“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则是诗人对自我创作的一种反省。作为翰林院的文人,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但在面对如此美景时,却感到自己的笔触尚显稚嫩,未能将眼前的景象与内心的情感完美地融合于诗中,表达了一种对艺术追求的谦逊与执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作为文人的敏感与多情,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在追求仕途的同时,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陈与义简介

宋代·陈与义的简介

陈与义陈与义(1090年-1139年1月1日),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诗尊杜甫,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浑沉郁;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豪放处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陈与义的诗(15篇)

猜你喜欢

登岳阳楼陈与义

宋代陈与义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次韵刘景文登郑王台见思五首其五

宋代黄庭坚

系匏两相忆,极目十余城。

积潦干斗极,山河皆夜明。

白璧按剑起,朱弦流水声。

乖逢四时尔,木石了无情。


题雁塔

唐代许玫

宝轮金地压人寰,独坐苍冥启玉关。

北岭风烟开魏阙,南轩气象镇商山。

灞陵车马垂杨里,京国城池落照间。

暂放尘心游物外,六街钟鼓又催还。


钓台

宋代石孝友

桐江波上一羊裘,钓得声名隘九州。

天子曷尝遗故旧,先生不肯事王侯。


湘夫人

唐代李颀

九嶷日已暮,三湘云复愁。

窅霭罗袂色,潺湲江水流。

佳期来北渚,捐佩在芳洲。


书院二小松

唐代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锦屏山

宋代林景熙

锦障郁嵯峨,秀出城之西。

直是神气积,宛若屏障开。

苍翠接重壤,上与浮云齐。

幽花被晴壁,古树攲层崖。

下有张夫子,读书事幽栖。

于今几百岁,衣冠世多才。

伟哉据名胜,林泉足徘徊。

兹晨幸休暇,杖屦同攀跻。

和风袭轻裾,好鸟鸣喈喈。

勇往遽忘疲,穷深陟崔嵬。

极目万里外,顿觉群山低。

长啸倚苍松,畅然舒我怀。


点绛唇·山上飞泉

宋代叶梦得

山上飞泉,漫流山下知何处。乱云无数。留得幽人住。

深闭柴门,听尽空檐雨。秋还暮。小窗低户。惟有寒蛩语。


赛西施

明代杨循吉

越国佳人天下奇,此花尤更美丰姿。

当时若使吴王见,肯醉芙蓉太液池。


白露为霜

唐代徐敞

早寒青女至,零露结为霜。

入夜飞清景,凌晨积素光。

驷星初晰晰,葭菼复苍苍。

色冒沙滩白,威加木叶黄。

鲜辉袭纨扇,杀气掩干将。

葛屦那堪履,徒令君子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