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刘禹锡的诗 > 赏牡丹

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牡丹”译文及注释

庭院前的芍药花虽然妖艳但缺乏高雅的格调,池塘里的荷花虽然清新洁净却少了些动人的情感。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天香,当它盛开的时节,整个京城都为之轰动,人们纷纷前来观赏它的美丽。

“赏牡丹”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通过对比芍药、芙蕖(即荷花)与牡丹,突出了牡丹的独特魅力和崇高地位。

首句“庭前芍药妖无格”,诗人以“妖”字形容芍药之艳丽,但紧接着用“无格”二字点出其缺乏高雅的品格,暗示其美虽艳而俗。这里,“格”字不仅指品格,也包含了一种超脱世俗、高雅脱俗的气质,是芍药所不具备的。

次句“池上芙蕖净少情”,转而描绘荷花。荷花以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著称,但诗人却以“净少情”三字评价之。这里的“净”自然是指荷花的清洁无瑕,而“少情”则可能是指荷花虽美,却显得过于清冷、缺乏情感上的共鸣。这种评价并非贬低荷花,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指出其美中不足。

第三句“唯有牡丹真国色”,是全诗的高潮和转折。诗人在此明确指出,只有牡丹才配得上“真国色”的美誉。这里的“真”字强调了牡丹之美的真实、纯正,无需任何修饰或矫饰;“国色”则是对牡丹地位的高度评价,意味着它是国家之花、民族之花,具有非凡的魅力和影响力。

末句“花开时节动京城”,进一步描绘了牡丹盛开时的盛况。每当牡丹花开,整个京城都为之轰动,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争相观赏。这里的“动”字用得极为传神,既表现了京城人民对牡丹的热爱和追捧,也暗示了牡丹之美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综观全诗,诗人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成功地突出了牡丹的独特魅力和崇高地位。同时,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以及对高雅品格的崇尚和向往。

刘禹锡简介

唐代·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刘禹锡的诗(36篇)

猜你喜欢

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