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竹”译文及注释
露水洗涤着竹子,仿佛去除了它表面的尘埃与铅华,露出了它本真的青翠。微风吹过,那青翠的竹枝轻轻摇曳,如同青玉般温润而动人。这竹子啊,它依依而立,姿态高洁,就像那品德高尚的君子一般,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展现出它独有的风姿与气节,无地不相宜。
“庭竹”鉴赏
这首诗以竹子为题材,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竹子的高洁与坚韧,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君子之风的赞美与向往。
首句“露涤铅粉节”,以露水洗涤竹子的情景入手,通过“露涤”与“铅粉节”的对比,突出了竹子在自然界的洗礼下,去除尘埃、回归本真的过程。这里的“铅粉”可能是借指世俗的浮华与污染,而“露涤”则象征着自然的净化力量,使竹子呈现出更加纯粹、青翠的面貌。
次句“风摇青玉枝”,进一步描绘了竹子在风中摇曳的姿态。青玉,以其温润而坚硬的质感,比喻竹子的青翠与坚韧。风中的竹子,不仅没有被吹倒,反而更加挺拔、更加动人,展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第三句“依依似君子”,将竹子与君子相比,表达了诗人对竹子高洁品格的赞美。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典范。诗人将竹子比作君子,不仅是因为竹子的外在形态与君子相似,更是因为竹子所展现出的内在品质与君子相通——坚韧、高洁、不屈不挠。
末句“无地不相宜”,则是对竹子适应力强、生命力旺盛的赞美。无论是在山野林间,还是在庭院屋舍旁,竹子都能生长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种无地不相宜的特性,也象征着君子之风的广泛传播与深远影响。
整首诗以竹子为题,通过生动的描绘与深刻的寓意,展现了竹子的高洁与坚韧,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君子之风的赞美与向往。在诗人的笔下,竹子不仅是一种自然植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人们追求的高尚品德与美好情操。
刘禹锡简介
唐代·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刘禹锡的诗(36篇)〕猜你喜欢
咏竹五首
寒飞千尺玉,清洒一林霜。
纵是尘心重,相看亦顿忘。
矫矫凌云姿,风生龙夜吼。
霜雪不知年,真吾岁寒友。
霜干寒如玉,风枝响似琴。
潇湘一夜雨,滴碎客中心。
叶落根偏固,心虚节更高。
一林寒吹发,清夜伴松涛。
淇澳春云碧,潇湘夜雨寒。
虚窗人静听,飒飒响琅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