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二首·其二”译文及注释
山峦明净,水流清澈,夜晚降临,寒霜悄然而至。几棵树木在秋风的吹拂下,深红色的叶子从浅黄色的叶丛中脱颖而出,显得格外醒目。我尝试着登上高楼,去感受那清冽入骨的秋意,这才发现,秋天的宁静与深邃,哪里是春天那令人心神荡漾、甚至有些浮躁的景致所能比拟的呢?
“秋词二首·其二”鉴赏
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首句“山明水净夜来霜”,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秋日夜晚的清新画面。山峦因秋日的晴朗而显得格外明净,水流也因无杂质而清澈见底,夜晚的寒霜更是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寒意与静谧。次句“数树深红出浅黄”,则通过色彩的对比,生动地描绘了秋天树叶的变化,深红色的叶子在浅黄色的背景中显得格外鲜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情感与哲理的升华:后两句“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与哲理的深刻表达。诗人通过“试上高楼”这一动作,将自己置身于秋天的怀抱之中,去感受那清冽入骨的秋意。在这里,“清入骨”不仅是对秋天气候特征的描述,更是对秋天那种宁静、淡泊、深邃之美的赞美。而“岂如春色嗾人狂”则通过与春天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秋天的独特魅力。春天虽然生机勃勃、繁花似锦,但那种繁华与热闹往往容易让人心浮气躁;而秋天则以其独有的宁静与深邃,让人在沉思中感受到生命的真谛与宇宙的奥秘。
艺术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对比与象征等手法。通过秋天与春天的对比,突出了秋天的独特韵味;同时,“高楼”这一意象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既是诗人观察世界的立足点,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诗人通过登上高楼这一行为,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独特之美的追求与向往。
刘禹锡简介
唐代·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刘禹锡的诗(36篇)〕猜你喜欢
醉蓬莱·渐亭皋叶下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簟凄灯暗眠还起,清商几处催发?碎竹虚廊,枯莲浅渚,不辨声来何叶?桐飙又接。尽吹入潘郎,一簪愁发。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
阴虫还更切切。玉窗挑锦倦,惊响檐铁。漏断高城,钟疏野寺,遥送凉潮呜咽。微吟渐怯。讶篱豆花开,雨筛时节。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