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天山”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关山月》,它以其雄浑壮阔的景象和深沉的思乡情感,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战士们的无尽思念。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译文:
明亮的月亮从天山上升起,照耀在苍茫的云海之间。
长风浩荡,吹拂着万里之遥,直抵那遥远的玉门关。
汉朝的军队曾沿着白登山道出征,而胡人则窥视着青海湾的动向。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征战之地,出征的将士们,很少有人能够活着回来。
守边的战士们遥望着远方的家乡,脸上满是思念与愁苦。
想必今夜,那些高楼上的思妇们,也在为远征的亲人而叹息,无法入眠。
“明月出天山”鉴赏
开篇壮阔:诗的开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以宏大的景象开篇,明月、天山、云海,构成了一幅壮丽而神秘的画面,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示了边塞的遥远与荒凉。 长风万里:“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一句,通过“几万里”的夸张手法,表现了风的强劲与广袤,同时也将读者的思绪从眼前引向更远的边疆,增强了诗歌的空间感和历史感。 征战之苦:“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部分通过对历史战争的回顾,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以及战士们面临的生死考验。诗人没有直接描绘战争的惨烈,但通过“不见有人还”的沉痛结论,让人深刻感受到战争的代价。 思乡之情:“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转而写战士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望着远方的家乡,脸上写满了思念与愁苦。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不仅仅停留在对边塞景象的描绘上,更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结尾呼应:“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以思妇的叹息作为结尾,与前面的战士思乡形成呼应,既表现了战争对普通家庭的影响,也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思乡主题。同时,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也让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综上所述,《关山月》不仅是一幅边塞风光的壮丽画卷,更是一曲深沉的思乡之歌。它通过壮阔的景象、深沉的情感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战争与和平、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李白简介
唐代·李白的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李白的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李白的诗(2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