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常纪的诗 > 赋得青草池塘处处蛙

赋得青草池塘处处蛙

[清代]:常纪

雨润池塘草,情欣向晚蛙。

传声连四野,得意向谁家。

鼓吹何云似,蝇鸣更有加。

六朝风雅尽,三叹意无涯。


“赋得青草池塘处处蛙”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赋得青草池塘处处蛙》是清代诗人常纪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雨后池塘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生活情趣的感悟。下面是对该诗的译文赏析及全诗表达感情的解析:

译文

雨水滋润着池塘边的青草,使得它们更加生机勃勃。傍晚时分,阵阵蛙鸣传来,让人心情愉悦。这蛙声传遍四野,似乎在向每一家每一户传递着它们的欢乐。它们的叫声如此响亮,简直可以与鼓吹之声相媲美,甚至比那些琐碎的蝇鸣更加悦耳动听。回想起六朝时期的风雅,虽然已经远去,但眼前的景象却让人不禁三叹其美,意犹未尽。

“赋得青草池塘处处蛙”鉴赏

自然之美:首联“雨润池塘草,情欣向晚蛙”通过“雨润”和“情欣”两个词,生动地描绘了雨后池塘的清新与蛙鸣的悦耳,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和谐与生机。

声音描写:颔联“传声连四野,得意向谁家”以蛙声为线索,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池塘引向更广阔的田野,通过“传声连四野”的描写,展现了蛙声的响亮与传播的广度。而“得意向谁家”则带有一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蛙声仿佛具有了情感,更加生动有趣。

对比与夸张:颈联“鼓吹何云似,蝇鸣更有加”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将蛙声与鼓吹之声和蝇鸣之声进行比较。一方面突出了蛙声的响亮和悦耳,另一方面也展现了诗人对蛙声的喜爱和欣赏。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尾联“六朝风雅尽,三叹意无涯”则将历史与现实进行交融。六朝时期的风雅虽然已经远去,但眼前的自然景象却让人不禁感叹其美。这种跨越时空的感慨,使得全诗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境。

全诗表达的感情 全诗通过对雨后池塘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同时,通过对比与夸张的手法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情趣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而丰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常纪简介

清代·常纪的简介

常纪姓名:常纪 字:铭勋 号:理斋(也有资料称其为号黼廷,别号理斋,以理斋名世) 籍贯:承德(具体为盛京城北栖霞堡,即今辽宁沈阳附近) 生活时间:约1728年—1773年(具体生卒年可能有所出入,但大致在乾隆年间) ...〔► 常纪的诗(1篇)

猜你喜欢

清平乐·会昌

近现代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

唐代王维

汉主离宫接露台,秦川一半夕阳开。

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

新丰树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骑回。

闻道甘泉能献赋,悬知独有子云才。


庚子正月五日晓过大皋渡二首其一

宋代杨万里

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

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赋得青草池塘处处蛙

清代常纪

雨润池塘草,情欣向晚蛙。

传声连四野,得意向谁家。

鼓吹何云似,蝇鸣更有加。

六朝风雅尽,三叹意无涯。


田家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采薇歌

明代胡奎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釭灺

清代王国维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次韵刘景文登郑王台见思五首其四

宋代黄庭坚

茗花浮曾坑,酒泛酌宜城。

路寻西九曲,人似汉三明。

千户非无相,五言空有声。

何时郭池晚,照影写闲情。


昼梦

唐代杜甫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西湖楼

宋代张伯玉

积水照层峰,登临谁与同。

望来生羽翼,醉欲上烟空。

细细湿花雨,疏疏开袖风。

新安江上景,尽属此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