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刘长卿的诗 >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代]: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译文及注释

古老的台榭在岁月的侵蚀下已经变得破败不堪,在这秋日的时光里,我更加思念远方的家乡。荒野中的寺庙来人稀少,云峰高耸,隔着深深的水流显得格外遥远。夕阳余晖映照着古老的营垒,寒凉的钟磬声在空旷的林间回荡。我惆怅地回想着南朝的往事,如今只有长江独自流淌至今。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鉴赏

意境营造:

诗人通过描绘古台、秋日、野寺、云峰、夕阳、空林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荒凉、孤寂、凄清的氛围。这些景物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秋日望乡的凄美画面。

诗中“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两句,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同时,“摇落”一词也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古台的破败,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凄美氛围。

情感表达: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南朝往事的惆怅。他通过描绘古台、野寺、云峰等景物,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荒凉、孤寂的环境中,从而更加凸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诗人还通过“南朝事”这一历史背景,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惆怅。他深知南朝已经逝去,只有长江依旧流淌,这种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感慨,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复杂和深沉。

艺术手法: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将情感表达与景物描写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而统一的艺术效果。 诗中“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两句,通过“夕阳”和“寒磬”两个意象的对比,突出了诗歌的凄美氛围和诗人的孤独情感。同时,“依旧垒”和“满空林”也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自然的永恒。

三、全诗表达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南朝往事的惆怅。诗人在秋日的时光里,望着破败的古台和荒凉的野寺,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他深知南朝已经逝去,只有长江依旧流淌,这种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感慨,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复杂和深沉。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历史的敬畏。

刘长卿简介

唐代·刘长卿的简介

刘长卿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 刘长卿的诗(17篇)

猜你喜欢

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唐代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唐代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塞上忆汶水

元代曹元用

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清代厉鹗

簟凄灯暗眠还起,清商几处催发?碎竹虚廊,枯莲浅渚,不辨声来何叶?桐飙又接。尽吹入潘郎,一簪愁发。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

阴虫还更切切。玉窗挑锦倦,惊响檐铁。漏断高城,钟疏野寺,遥送凉潮呜咽。微吟渐怯。讶篱豆花开,雨筛时节。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山晚 一作:晓)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石鱼湖上醉歌

唐代元结

漫叟以公田酿酒,因休暇,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偏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


夜泊垂虹

宋代孙嵩

螮蝀无晴雨,横空不计年。

长身欺浪渺,钜力厌风颠。

怀古方闻笛,题诗且住船。

飞鸣中夜雁,何处得洲眠。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唐代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浪淘沙·秋

明代朱栴

塞下景荒凉,淡薄秋光,金风淅淅透衣裳。读罢安仁《秋兴赋》,憀栗悲伤。

廿载住边疆,两鬓成霜,天边鸿雁又南翔。借问夏城屯戍客,是否思乡?


新嫁娘词三首

唐代王建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