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刘长卿的诗 > 长沙过贾谊宅

长沙过贾谊宅

[唐代]: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长沙过贾谊宅”译文及注释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长沙过贾谊宅”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诗人在经过长沙贾谊宅时,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怀古诗。全诗借对贾谊命运的悲慨、哀怜表达诗人对被贬的忧伤与对当政者的不满之情。

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直接点题,并感叹贾谊悲惨的命运和遭遇。“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从贾谊故宅的草木写起,形象地表现了人去屋空、斜阳衰草的萧条冷落景象。诗人独自寻觅在秋草中,寒林里只看见夕阳斜照,这样的环境更增添了孤独和凄凉。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从贾谊的悲苦命运转进到诗人自身。出句表面上是写汉文帝有道,实际上却包含着讽刺之意,隐含贬谪的人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对句更是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借对贾谊命运的悲慨、哀怜表达诗人对现实的讽刺与不满。

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怜贾谊,实际上是自怜。“寂寂江山摇落处”的写景,既实指眼前所见,又暗喻国家的衰败颓唐,透露出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怜君何事到天涯”是借对贾谊不幸命运的悲慨、哀怜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惋叹喟和对现实的讽刺。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借对贾谊命运的悲慨、哀怜表达诗人对被贬的忧伤与对当政者的不满,寄寓了诗人对迁谪命运的悲叹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这首诗中的情绪,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是大有关系的。刘长卿在唐肃宗至德三载(758)春天任长沙王吴芮的遗迹贾谊宅的附近,这正是刘长卿第二次迁谪的时候,诗人只身来到长沙,在贾谊旧宅徘徊,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诗。

刘长卿简介

唐代·刘长卿的简介

刘长卿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 刘长卿的诗(17篇)

猜你喜欢

咏蝉

唐代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客思深一作: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不堪一作:那堪)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唐代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贼退示官吏

唐代元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唐代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问刘十九

唐代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西塞山怀古

唐代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寄左省杜拾遗

唐代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过香积寺

唐代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江南曲

唐代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唐代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