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刘长卿的诗 > 逢雪宿芙蓉山

逢雪宿芙蓉山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译文及注释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天气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逢雪宿芙蓉山”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绘了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邃的意境。

首句“日暮苍山远”,以“日暮”点明时间,以“苍山远”描绘出苍茫暮色中远山的轮廓,既写出了路途的遥远,也透露出诗人旅途的孤寂与疲惫。次句“天寒白屋贫”,通过“天寒”与“白屋”的对比,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冷与贫寒,白屋虽贫,但在风雪中却显得格外温馨,引人遐想。

第三句“柴门闻犬吠”,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在寂静寒冷的夜晚,突然传来犬吠声,打破了夜的宁静,也预示着有人归来。这犬吠声不仅让画面生动起来,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家的温暖和期待。

末句“风雪夜归人”,直接点题,将前面所营造的氛围推向高潮。风雪交加的夜晚,有人冒着严寒归来,这归人或许就是诗人自己,也或许是他所熟悉的某个朋友或家人。无论是谁,这归人的形象都让人心生敬意和感慨,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只为回到那个温暖的家。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物活动的刻画,生动地展现了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根据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旅途中遇到风雪天气,借宿于山间小屋时所作。当时诗人可能正经历着人生的低谷或旅途的艰辛,而风雪夜归人的形象则给了他一种温暖和力量,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和美好。因此,他借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刘长卿简介

唐代·刘长卿的简介

刘长卿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 刘长卿的诗(17篇)

猜你喜欢

遣兴

清代袁枚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寻胡隐君

明代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月儿弯弯照九州

宋代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淮村兵后

宋代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七哀诗三首·其一

两汉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委身 一作:远身)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塞上

宋代柳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辰 一作:晨)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其十四

魏晋嵇康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襄邑道中

宋代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寄王琳

南北朝庾信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