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译文及注释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天气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逢雪宿芙蓉山”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绘了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邃的意境。
首句“日暮苍山远”,以“日暮”点明时间,以“苍山远”描绘出苍茫暮色中远山的轮廓,既写出了路途的遥远,也透露出诗人旅途的孤寂与疲惫。次句“天寒白屋贫”,通过“天寒”与“白屋”的对比,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冷与贫寒,白屋虽贫,但在风雪中却显得格外温馨,引人遐想。
第三句“柴门闻犬吠”,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在寂静寒冷的夜晚,突然传来犬吠声,打破了夜的宁静,也预示着有人归来。这犬吠声不仅让画面生动起来,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家的温暖和期待。
末句“风雪夜归人”,直接点题,将前面所营造的氛围推向高潮。风雪交加的夜晚,有人冒着严寒归来,这归人或许就是诗人自己,也或许是他所熟悉的某个朋友或家人。无论是谁,这归人的形象都让人心生敬意和感慨,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只为回到那个温暖的家。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物活动的刻画,生动地展现了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根据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旅途中遇到风雪天气,借宿于山间小屋时所作。当时诗人可能正经历着人生的低谷或旅途的艰辛,而风雪夜归人的形象则给了他一种温暖和力量,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和美好。因此,他借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刘长卿简介
唐代·刘长卿的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 刘长卿的诗(17篇)〕猜你喜欢
七哀诗三首·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委身 一作:远身)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