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阙下裴舍人”译文及注释
二月里,黄莺鸟欢快地飞上林间枝头,春天的京城里,紫禁城在清晨的薄雾中显得格外阴沉而幽静。长乐宫的钟声在绚烂的花丛外悠扬回荡,渐渐远去,而龙池边的柳树在细雨中更显得绿意盎然,色彩深邃。
尽管春日暖阳和煦,却无法驱散我身处穷途末路的愁恨与不满,但我依然心向高远的天空,长久地怀揣着像古代忠臣那样捧日辅君的赤诚之心。多年来,我不断向朝廷献上自己的诗赋,希望能得到赏识与重用,然而至今仍然未能如愿。如今我已年岁渐长,白发丛生,面对官服上的华丽簪饰,我不禁感到羞愧难当,因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与实现。
“赠阙下裴舍人”鉴赏
首联:“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开篇以明媚的春光起兴,二月黄莺飞翔于林间,春日的京城紫禁城在清晨的薄雾中显得格外幽静而庄严。这一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既生机勃勃又略带忧郁的氛围,暗喻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颔联:“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进一步细化了春日的景致,长乐宫的钟声在花丛外悠扬远去,龙池边的柳色在雨中更显深邃。这两句不仅描绘了皇宫周围的美景,也隐含了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无常,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颈联:“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转入直接抒情,阳光和煦却无法驱散诗人仕途上的困顿与愁恨,但他依然心怀壮志,渴望能像古代忠臣一样,一心一意地辅佐君王,为国效力。“阳和”与“穷途恨”,“霄汉”与“捧日心”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矛盾而坚定的内心世界。
尾联:“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最后,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遭遇与感慨。多年来,他不断向朝廷献诗赋以求重用,却始终未能如愿,如今已至白发苍苍,面对官服上的华簪,不禁感到羞愧与无奈。这一联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悲叹,也是对时代不公的控诉,同时也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创作背景
钱起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生活在中唐时期,这一时期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士人的仕途多舛。钱起本人虽才华横溢,但在仕途上却屡遭挫折。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次向朝廷献诗赋后,仍未得到重用的情况下所写。通过描绘春日景象,抒发自己对仕途的感慨与期望,同时也向友人(可能是裴舍人)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与寄托。在诗中,钱起既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不满,又展现了自己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
钱起简介
唐代·钱起的简介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 钱起的诗(11篇)〕猜你喜欢
石鱼湖上醉歌
漫叟以公田酿酒,因休暇,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偏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