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刘禹锡的诗 > 再游玄都观

再游玄都观

[唐代]: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译文及注释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译文赏析以及全诗表达的感情分析:

译文

百亩大的庭院中,有一半都长满了青苔;原本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独自开放。那些曾经辛勤种植桃花的道士如今都到哪里去了呢?曾经因为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如今又回来了。

“再游玄都观”鉴赏

景物描写与对比:

诗的前两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通过描绘玄都观的荒凉景象,与过去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桃花的消失和菜花的盛开,象征着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青苔的生长暗示了长时间的无人打理和庭院的荒废,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变迁。

用典与象征:

“种桃道士”在诗中并非实指种植桃树的道士,而是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这里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将权贵们比作种桃道士,以桃花比喻新贵。

“前度刘郎”则是诗人自指,表达了他在经历了政治风波和人生起伏后,依然坚韧不拔、重返长安的豪情壮志。 情感表达:

诗人在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感慨,更通过“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疑问,对当年打击他的权贵投以轻蔑的嘲笑和蔑视。

“前度刘郎今又来”则展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

全诗表达的感情

全诗通过描绘玄都观的荒凉景象和桃花的盛衰变迁,抒发了诗人对政治风波和人生起伏的感慨,表达了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同时,诗人通过比拟和象征的手法,对当年打击他的权贵投以轻蔑的嘲笑和蔑视,展现了他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整首诗情感深沉而复杂,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和感慨,又有对现实的讽刺和嘲笑,更有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刘禹锡简介

唐代·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刘禹锡的诗(36篇)

猜你喜欢

再游玄都观

唐代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七绝·改诗赠父亲

近现代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夏日西斋书事

宋代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心在山东身在吴

元代施耐庵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汾上惊秋

唐代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代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夜直

宋代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登天都峰

唐代缪岛云

盘空千万仞,险若上丹梯。

迥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

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

欲下前峰暝,岩间宿锦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