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司马光的诗 > 夏日西斋书事

夏日西斋书事

[宋代]: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夏日西斋书事”译文及注释

石榴花与绿叶相映,尚未完全绽放,它们静静地等待着时机的到来。此时,槐树的影子在地面投下深沉的轮廓,预示着一场雨即将来临。这个小院地处偏僻,少有人迹,显得格外清幽。庭院中,布满了鸟儿留下的足迹,这些足迹印在了覆盖着青苔的地面上,更添了几分岁月的痕迹和自然的野趣。

“夏日西斋书事”鉴赏

景物描绘:诗中通过“榴花映叶未全开”描绘了初夏时节石榴花的娇羞与期待,与绿叶相衬,既展现了生命的活力,又蕴含着未来的希望。而“槐影沉沉雨势来”则预示了天气的变化,槐树的影子加深了画面的层次感,同时营造出一种压抑而又期待雨来的氛围。

空间感与静谧:“小院地偏人不到”一句,直接点出了小院的位置偏僻和少有人打扰的特点,这为整首诗奠定了宁静而深远的基调。小院成为了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一片净土。

自然与生命的交融:“满庭鸟迹印苍苔”是诗中的点睛之笔,它不仅展现了鸟儿在庭院中自由活动的场景,也通过鸟迹与苍苔的结合,表达了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鸟儿的足迹在青苔上留下印记,仿佛是大自然无声的记录者,记录着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更迭。

情感与意境: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幽远而又略带忧郁的意境。诗人似乎在借小院之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小院的偏僻与宁静,或许正是诗人所向往的生活状态;而榴花的未全开、槐影的沉沉、鸟迹印苍苔等细节,则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感捕捉和对生命之美的深刻感悟。

司马光简介

宋代·司马光的简介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司马光的诗(7篇)

猜你喜欢

再游玄都观

唐代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七绝·改诗赠父亲

近现代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夏日西斋书事

宋代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心在山东身在吴

元代施耐庵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汾上惊秋

唐代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代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夜直

宋代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登天都峰

唐代缪岛云

盘空千万仞,险若上丹梯。

迥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

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

欲下前峰暝,岩间宿锦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