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刘禹锡的诗 > 秋风引

秋风引

[唐代]: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引”译文及注释

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落叶声中送来了一群群大雁。

早晨秋风撩动庭中的树木,独自漂泊他乡的人最先听到了秋声。

“秋风引”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风引》。它以秋风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秋风带来的萧瑟与孤独,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索。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诗的首联就提出了疑问,秋风是从哪里吹来的呢?接着,诗人用“萧萧”这个形容词,生动地描绘了秋风的萧瑟之声,同时引出了秋风中飞翔的雁群。这里,秋风与雁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秋风带来的是寒冷和寂寥,而雁群则象征着离别和远行,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将焦点转向了庭院中的树木和孤独的旅人。早晨,秋风开始吹入庭院的树木,而孤独的旅人则是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这里的“孤客”不仅是实指诗人自己,也象征着所有在异乡漂泊、孤独无依的人。他们最先感受到秋风的萧瑟和寂寥,也最能体会到秋风带来的孤独和思念。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风和雁群,以及秋风对庭院树木和孤独旅人的影响,展现了秋风带来的萧瑟与孤独。同时,诗人也借秋风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思索。他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与秋风和雁群所营造的凄凉氛围相互呼应,使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内涵。 在艺术上,这首诗运用了多种手法。首先是设问手法,开篇就提出了疑问,引导读者思考;其次是衬托手法,通过秋风与雁群的对比,以及秋风对庭院树木和孤独旅人的影响,突出了秋风的萧瑟和寂寥;最后是直抒胸臆,通过“孤客最先闻”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这些手法的运用,使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具感染力。

刘禹锡简介

唐代·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刘禹锡的诗(36篇)

猜你喜欢

旅次朔方

唐代刘皂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春日京中有怀

唐代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闽中秋思

唐代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晚春江晴寄友人

唐代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寒食夜

唐代崔道融

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

大家寒食夜,独贮望乡情。


点绛唇·醉倚危墙

宋代石孝友

醉倚危墙,望中归思生天际。山腰渚尾。几簇渔樵市。帆落西风,一段芦花水。八千里。锦书欲寄。新雁曾来未。


将至桐城

清代王士祯

溪路行将尽,初过北峡关。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乡信凭黄耳,归心放白鹇。

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


除夜

唐代白居易

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

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

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

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代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题齐安城楼

唐代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阑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