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引”译文及注释
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落叶声中送来了一群群大雁。
早晨秋风撩动庭中的树木,独自漂泊他乡的人最先听到了秋声。
“秋风引”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风引》。它以秋风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秋风带来的萧瑟与孤独,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索。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诗的首联就提出了疑问,秋风是从哪里吹来的呢?接着,诗人用“萧萧”这个形容词,生动地描绘了秋风的萧瑟之声,同时引出了秋风中飞翔的雁群。这里,秋风与雁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秋风带来的是寒冷和寂寥,而雁群则象征着离别和远行,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将焦点转向了庭院中的树木和孤独的旅人。早晨,秋风开始吹入庭院的树木,而孤独的旅人则是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这里的“孤客”不仅是实指诗人自己,也象征着所有在异乡漂泊、孤独无依的人。他们最先感受到秋风的萧瑟和寂寥,也最能体会到秋风带来的孤独和思念。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风和雁群,以及秋风对庭院树木和孤独旅人的影响,展现了秋风带来的萧瑟与孤独。同时,诗人也借秋风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思索。他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与秋风和雁群所营造的凄凉氛围相互呼应,使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内涵。
在艺术上,这首诗运用了多种手法。首先是设问手法,开篇就提出了疑问,引导读者思考;其次是衬托手法,通过秋风与雁群的对比,以及秋风对庭院树木和孤独旅人的影响,突出了秋风的萧瑟和寂寥;最后是直抒胸臆,通过“孤客最先闻”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这些手法的运用,使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具感染力。
刘禹锡简介
唐代·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刘禹锡的诗(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