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愈〈师说〉 学必有师 弘道之文讽时弊

    韩愈〈师说〉【题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一种美德,也是今人普遍接受的观念。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在唐代就有「耻于从师」的社会陋习。话说,韩愈在任国子监四...

  • “写作能力”高分三式起笔法 教你下笔如有神

    三式起笔法文凭试中文科卷二“写作能力”是考生感到最困扰的试卷之一,因为不是每日反复练习,或者文章写得愈长,就可以取得高分,当中必须掌握好的写作技巧。卷...

  • 孟子:仁爱为本的启发者

    孟母三迁“这就是书中提及的『断杼教子』。孟母为了教育孟子,可是竭尽全力。你应该有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吧。”评仔想在小倩面前展现自己的学识,马上言道:...

  • 张良:智谋纵横的谋士

    这次量子枪带我们去到哪个朝代呢?我和小倩一直都顺着中国古代的朝代探险,刚刚去了乱悠悠的春秋战国,朝代歌中,战国之后是……秦汉三国东西晋……难道这次我们...

  • 正史发展和假想分析:假如百日维新中 袁世凯没有告密

    1898年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全面的一次改革活动,深入军事、经济、教育等多个层面,但是随着光绪皇帝和维新派发动政变失败,是次变法仅...

  • 正史发展和假想分析:如果宋太祖没有杯酒释兵权

    如果宋太祖没有杯酒释兵权……五代十国末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为宋太祖。然宋朝建立之初,就有节度使造反,而太祖自身也是凭借兵权,逼使后周皇帝退位...

  • 中史正史发展和假想分析:假如建文帝没有削藩

    假如建文帝没有削藩……明大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巩固朱家的统治,将自己的25名儿子分封为藩王,镇守各地,这些藩王都拥有军队,从几千人至万人不等。朱元璋原...

  • 课外文言文《楚辞》〈卜居〉

    〈卜居〉《楚辞》今日金句︰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1)屈原既放①,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

  • 王昭君传奇

    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出生于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她是汉元帝(公元前75年—公元前33年)的宫女,后来被派去匈奴和亲。她与西施...

  • 课外文言文《左传》〈子鱼论战〉

    〈子鱼论战〉《左传》今日金句︰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1)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①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②也已。”弗....

  • “阅读能力”备试练习 课外文言文《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今日金句︰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①许寡人!”....

  • 〈爱莲说〉“濯清涟而不妖”的解读

    从“阅读理解”的角度看,一篇文章的字句如果不容易诠释,或者某种解说放进文章中出现义理困蹇,通常是这两种情况:一是作者文意未畅达,造成自我矛盾,或引喻失...

  • 探讨一则“陋室铭”的文意理解题

    上周,有位认真的初二同学在家写参考书时,遇到一则标注“文意理解”的试题,心里生出了一些疑惑,透过私讯提问。让我们先看看这则试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花甲是多少岁?

    今天有位好学的童鞋问我:“花甲是多少岁?”(当今的教学热炒,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推论思考,身为跟得上时代的老师,我当然也不会直接说出答案)这...

  • “绿螘新醅酒”是美酒或浊酒?

    在“五绝”中有一首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螘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书上把“绿螘”解释成“一种美酒”,课堂上介绍到这里时,当下有点...

  • “暴走”是什么意思?

    学生在自己买的参考书中,看到“暴走:快速离开”这样的词语解释,对于书上如此说明,直觉怪怪的,所以传来照片发问。这样的语感直觉是正常的,值得嘉许。虽然“...

  • “风急天高”怎么解读

    〈观放白鹰〉李白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课本语译】西北边地的秋天,风急天高,一只雄鹰,洁白的羽毛如锦缎般鲜明亮眼。牠飞翔在广...

  • “学则不固”的解读

    选自《论语》,其中第三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学而》补充教材的解读(也就是书上附的“语译”):君子不庄重就显得没有威严,研...

  •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三”,视为实数或虚数的理由

    “论语选”的第二篇,选录了〈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康轩版的备课用书中,写着:本教材采朱熹说法作实数解,指....

  • “两岸猿声啼不住”算不算夸张手法?

    从修辞效果看,“两岸猿声啼不住”视为象征较佳,但条件不足以之为夸饰。“两岸猿声啼不住”说它“夸饰”条件不足的理由是:我们不知道当时的实际情况,自然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