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一则“陋室铭”的文意理解题
- 《学习教室》
- 2024-06-07 16:11:35
上周,有位认真的初二同学在家写参考书时,遇到一则标注“文意理解”的试题,心里生出了一些疑惑,透过私讯提问。

让我们先看看这则试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关于上述文句的文意,下列何者与此相近?
(A)要知道一个人能否伟大,就要看他是否懂得谦卑
(B)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
(C)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不知道您读过这则试题,心里选择的最佳解答为何?如果您选的是D,恭喜您,跟参考书所附的正解一致;只是您在解题思考、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是否也曾生出一丝丝疑惑?
如果没有丝毫疑惑,那么也恭喜您,在面对阅读理解的题型时,您的理解方式刚好是出题者的思路,在考场上容易得分,也不会因为“知道太多”、“想太多”,或者因为“思考逻辑严谨”而感到疑惑、愤怒与痛苦。不过,您也需要警觉一件事,对于文意的解读,您可能已经陷入一种不假思索的习惯,习惯教科书或参考书帮您预先准备好的论点与说词。
这位同学一开始并不是直接贴出试题全貌,他只是提问“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之人不己知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会有此一问,很明显的,这位同学对“正解选项D的叙述”产生困惑。有可能看不懂,也有可能心里隐约觉得“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句话,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文意“感觉不怎么相近”;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文意在课堂上才学过,所以想确认一下“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句话的意思。
让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句话。
这个“病”是“把什么当作病”,并非“生病”,而是“因此而感到忧虑”的意思。君子,担忧自己没有能力。不担忧别人不知道自己。文言文的否定句式,会将宾语提前,不己知,就是不知己,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多棒)。
学生读过〈陋室铭〉全文,这一点很重要,当我们知悉作品全文,看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引文,我们很自然会将引文联系到全文的内涵,尤其是引文能传达的消息过于薄弱时,我们势必会把原文的叙述“主动联系”到引文,帮助我们理解引文。
题目引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果没有〈陋室铭〉文本当作理解基础,只凭借这句话,我们当然也可以采用“片段和全体本来就不一样”这种论点来理解。
【推论】
没有〈陋室铭〉文本当作理解基础
只解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的名声,不是因为高度,是因为有仙人在山的云深不知处;
水的灵性,不是因为深度,是因为有神龙潜藏在这水的某处;
所以,仙人与神龙,才是山的名声与水的灵性的根源。
解读:指出名声与灵性的根源,强调“仙”与“龙”才是关键。(跟人一点关系也没有)
再解读“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句话
君子应该担忧自己的才能不足,不应该担忧别人不知道我的才能。
解读:强调自我精进提升,才是君子修养要务。
【结论】两则引文要强调的重点,完全不相近。
引文本身没有线索或凭据支持我们把仙人与神龙视为“人的才能”,我们作答时,不自觉地将仙人与神龙视为“人的才能”,是因为我们先知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后,还有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要整个合起来解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跟“人”才有联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少了这句,“仙、龙”与“人”就没有必然关系
让我们把题目引文补上这重要的一句,这样,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句话,是不是就“相近”了呢?
【推论】
山的名声,创建在“仙”;
水的灵性,创建在“龙”;
山、水,是指外在、客观的环境条件,
而名声、灵性则来自“仙、龙”(内在条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是用来说明这个命题:
室不在“X”,有“A”则“B”
只是作者变换句式,让文章有变化,
末句导出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室”类比“山”、“水”,
还原类比的句式,就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室不在“富丽”,有“我刘某人的德”则“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三句旨在强调一件事:内涵才是决定好坏的关键。(顺便吹捧一下自己)
而“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句,
是强调:君子要担忧的是自己才德不足,不需要担忧名声是否显扬。
这时再来看原本的试题,引文补上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关于上述文句的文意,下列何者与此相近?
(A)要知道一个人能否伟大,就要看他是否懂得谦卑
(B)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
(C)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
【结论】两者要强调的主旨,还是有明显差异的。
文意理解题常常存在这种现象,初看貌似有关联,一旦推敲研究,却往往会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也是“断章取义”式的阅读理解题型被过度宣扬后,对于语文教学在思辨探究上的明显伤害,题目写得越多,伤害越深。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07 16:11:35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zuowen/5674.html
上一篇
花甲是多少岁?
相关文章
- 1. 志者诗之本也是啥子意思
- 2. 绮梦踏林诗什么意思
- 3. 鲁智深圆寂那首诗什么意思
- 4. 不送玫瑰不赠诗的意思
- 5. 什么诗里有相逢的意思
- 6. 为诗之苗裔什么意思
- 7. 少年柔肠全诗的意思
- 8. 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