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一则“陋室铭”的文意理解题

上周,有位认真的初二同学在家写参考书时,遇到一则标注“文意理解”的试题,心里生出了一些疑惑,透过私讯提问。

探讨一则“陋室铭”的文意理解题

让我们先看看这则试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关于上述文句的文意,下列何者与此相近?

(A)要知道一个人能否伟大,就要看他是否懂得谦卑

(B)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

(C)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不知道您读过这则试题,心里选择的最佳解答为何?如果您选的是D,恭喜您,跟参考书所附的正解一致;只是您在解题思考、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是否也曾生出一丝丝疑惑?

如果没有丝毫疑惑,那么也恭喜您,在面对阅读理解的题型时,您的理解方式刚好是出题者的思路,在考场上容易得分,也不会因为“知道太多”、“想太多”,或者因为“思考逻辑严谨”而感到疑惑、愤怒与痛苦。不过,您也需要警觉一件事,对于文意的解读,您可能已经陷入一种不假思索的习惯,习惯教科书或参考书帮您预先准备好的论点与说词。

这位同学一开始并不是直接贴出试题全貌,他只是提问“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之人不己知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会有此一问,很明显的,这位同学对“正解选项D的叙述”产生困惑。有可能看不懂,也有可能心里隐约觉得“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句话,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文意“感觉不怎么相近”;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文意在课堂上才学过,所以想确认一下“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句话的意思。

让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句话。

这个“病”是“把什么当作病”,并非“生病”,而是“因此而感到忧虑”的意思。君子,担忧自己没有能力。不担忧别人不知道自己。文言文的否定句式,会将宾语提前,不己知,就是不知己,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多棒)。

学生读过〈陋室铭〉全文,这一点很重要,当我们知悉作品全文,看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引文,我们很自然会将引文联系到全文的内涵,尤其是引文能传达的消息过于薄弱时,我们势必会把原文的叙述“主动联系”到引文,帮助我们理解引文。

题目引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果没有〈陋室铭〉文本当作理解基础,只凭借这句话,我们当然也可以采用“片段和全体本来就不一样”这种论点来理解。

【推论】

没有〈陋室铭〉文本当作理解基础

只解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的名声,不是因为高度,是因为有仙人在山的云深不知处;

水的灵性,不是因为深度,是因为有神龙潜藏在这水的某处;

所以,仙人与神龙,才是山的名声与水的灵性的根源。

解读:指出名声与灵性的根源,强调“仙”与“龙”才是关键。(跟人一点关系也没有)

再解读“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句话

君子应该担忧自己的才能不足,不应该担忧别人不知道我的才能。

解读:强调自我精进提升,才是君子修养要务。

【结论】两则引文要强调的重点,完全不相近。

引文本身没有线索或凭据支持我们把仙人与神龙视为“人的才能”,我们作答时,不自觉地将仙人与神龙视为“人的才能”,是因为我们先知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后,还有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要整个合起来解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跟“人”才有联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少了这句,“仙、龙”与“人”就没有必然关系

让我们把题目引文补上这重要的一句,这样,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句话,是不是就“相近”了呢?

【推论】

山的名声,创建在“仙”;

水的灵性,创建在“龙”;

山、水,是指外在、客观的环境条件,

而名声、灵性则来自“仙、龙”(内在条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是用来说明这个命题:

室不在“X”,有“A”则“B”

只是作者变换句式,让文章有变化,

末句导出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室”类比“山”、“水”,

还原类比的句式,就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室不在“富丽”,有“我刘某人的德”则“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三句旨在强调一件事:内涵才是决定好坏的关键。(顺便吹捧一下自己)

而“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句,

是强调:君子要担忧的是自己才德不足,不需要担忧名声是否显扬。

这时再来看原本的试题,引文补上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关于上述文句的文意,下列何者与此相近?

(A)要知道一个人能否伟大,就要看他是否懂得谦卑

(B)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

(C)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

【结论】两者要强调的主旨,还是有明显差异的。

文意理解题常常存在这种现象,初看貌似有关联,一旦推敲研究,却往往会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也是“断章取义”式的阅读理解题型被过度宣扬后,对于语文教学在思辨探究上的明显伤害,题目写得越多,伤害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