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濯清涟而不妖”的解读

从“阅读理解”的角度看,一篇文章的字句如果不容易诠释,或者某种解说放进文章中出现义理困蹇,通常是这两种情况:一是作者文意未畅达,造成自我矛盾,或引喻失义;二是我们理解的角度或方式有问题,与作者的认知有落差。

〈爱莲说〉“濯清涟而不妖”的解读

以下是关于“濯清涟而不妖”一语的推敲,并假设作者文通理畅,试着从读者的角度找出一个比较合宜的诠释。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是〈爱莲说〉一文以“莲”比“君子”的句子,其中“濯清涟而不妖”总是不好解说,教科书一般都将之解释为“不取媚于世”、“不媚世阿俗”,但是,这样的说法,明显只是从“不妖”去着墨,对于“濯清涟”的理解便很难贯通。

如果以“不取媚于世”、“不媚世阿俗”来解释“濯清涟而不妖”,会产生一个疑惑:“濯清涟”或“清涟”意指何者?

-----世俗环境----

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组对句中,可以理解“淤泥”、“清涟”都是指“外在的环境”。

如果将“淤泥”解为“不好的环境”,对应的“清涟”,至少从字面上看,应该就是“良好的环境”。

如果配合“不媚世阿俗”的说法,那“清涟”就是“世俗”,“濯清涟”就是“生活在这世俗中”。

到这里可以推出:“濯清涟”是“生活在良好的世俗环境中”。

再放回“濯清涟而不妖”,就会变成:生活在良好的世俗环境中,不媚世阿俗。

这样会不会觉得意思怪怪的?

-----学术环境----

如果将“淤泥”、“清涟”进一步解读成“当时的学术环境”呢?

北宋的“新儒者”,包含周敦颐,一方面深探继承儒学义理,一方面接触吸收佛道思想,他们对于安身立命的“道术(学术)”发展,是有着承先启后使命感的。从这个视角去解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组对句,可以得到这样的看法:

出淤泥而不染:从“不好的学说”吸取养分成长,却不受污染。

濯清涟而不妖:沐浴在圣哲教诲下立身处世,却不以之追求富贵。

这时“不妖”解作“不媚世阿俗”还是通畅的,只是它的内涵就不单纯是对“世俗环境”而言,而是这等新儒者认为,作学问的初衷与目标,在于辅君济民,非为干禄求富贵。富贵会跟着“显达”而来,但君子不是也不会为了这目的而“妖(媚世阿俗)”。

汉王充《论衡‧自纪》:“不鬻智以干禄,不辞爵以吊名。”或许在此可以为“濯清涟而不妖”做个注脚吧。

从这个角度看,周敦颐〈爱莲说〉的写作意图也很明显,便是讽谕读书人,在进学与实践上,应该要操持何种态度与志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