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猿声啼不住”算不算夸张手法?

从修辞效果看,“两岸猿声啼不住”视为象征较佳,但条件不足以之为夸饰。

“两岸猿声啼不住”算不算夸张手法?

“两岸猿声啼不住”

说它“夸饰”条件不足的理由是:

我们不知道当时的实际情况,

自然也不能轻易论断它有无夸饰。

再者,我们对于“两岸猿声啼不住”的理解也需要推敲。

一、“啼不住”=“叫个不停”

这是理解为:

沿途的猿声持续不止,

舟行虽快,

但一路都听着猿啼。

二、“啼不住”=“啼未已”(叫声尚未结束)

这是理解为:

听见一声猿啼长鸣,

在其叫声尚未结束之前,

轻舟早已飞快远去。

至于说从修辞效果看“两岸猿声啼不住”,

视为“象征”比较好,其理由是:

如果我们都同意,

诗的情境设置在“返回某地”,

呈现一种回程轻松、轻快的画面,

这时的“猿声”便可以视为:

一种“此情此境”的象征。

可以象征畅快的心情,

类似“白日放歌须纵酒”;

可以象征之前的苦闷,

此刻已然“片叶不沾身”。

象征什么,端看读者怎么理解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