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喻或转化──那堆茂盛的叶子究竟怎么了?

【前言】

譬喻或转化──那堆茂盛的叶子究竟怎么了?

这篇小文原本是2023年1月初,我在某个国文教学社群里的回应(我已经忘了是哪个,抱歉)。当时的问题是:

“茂盛生长的叶子,也能减少雨滴对脆弱土壤的撞击,是水土保持的好帮手。”本段文句所用的修辞技巧与下列何者不同?

(A)大自然有时很像戏剧

(B)那成点状分布的碧绿,竟是卧在沙地上安恬地晒着太阳的西瓜

(C)细细一线,却想与整座天空拔河

(D)鲑鱼只要踏上返乡之旅,一入淡水即不再摄食

从题目设置的正解为A可以知道,设计试题的人将题干叙述归类在“转化”,而选项中只有A为“譬喻”,所以为此题正解。问题就出在题干叙述的修辞判定,在中小学课程的修辞格系统中,题干叙述属于“甲项是乙项”的隐喻,属于“譬喻”的一类,因此,选项A与题干叙述其实同属于“譬喻”,并不是“转化”。

今天有朋友问起类似的问题,请原谅我的疏懒,谨以此作为说明,但是,10元还是要收的。

〈譬喻或转化──那堆茂盛的叶子究竟怎么了?〉

简单说明一下,以免讨论半天,只收获了满头问号,甚至累积了一肚子气啊。

进行辞格判断,自然要依照辞格的定义与分类。这一点,众人应该是有共识的。

譬喻辞格在中小学的国语文课程中,大致是这样分类的:

明喻:A像B

隐喻:A是B

略喻:A,B

借喻:(A隐于脉络)B

当然,譬喻辞格不只有这些,这里我们框在“中小学的国语文课程”,方便说明。

当文句形态与内涵符合“明喻:A像B”,通常不会有太多疑义。

当文句形态与内涵符合“隐喻:A是B”,对于学习者而言,困惑点就出现了。

造成困惑和理解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是”这个字(词)。

让我们先看个例子,这是徐志摩的名句,也是修辞书的典例:

【隐喻:A是B】【常见例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如果对于修辞格涉入未深(中毒尚浅),通常会基于语感,很直观、很直觉地认为:这是“转化”。

然而,根据辞格的定义与分类,它真的只是“譬喻”,是譬喻中的隐喻。

前面提到,造成困惑的主因在于“是”,因为,这里牵涉到对于“是”的理解与应用。

[修辞的譬喻格]

“是”采“语言文本义”,理解为“像是”

[直觉语感的认知]

“是”采“逻辑符号义”,理解为“等于”

当我们将“是”理解为“等于”时,“A是B”会进行“质性转移”。

当我们将“是”理解为“像是”时,“A是B”则进行“质性类比”。

以上,也是许多介绍譬喻修辞格的书本或文章经常忽略的点。

一开始提到,进行辞格判断,自然要依照辞格的定义与分类。因此,若是要判定“那一堆茂盛的叶子”究竟怎么了?在这里自然要依循辞格的定义与分类,“叶子”跟“好帮手”之间,是一种“质性类比”,所以那句子是“譬喻”。

会觉得“叶子”跟“好帮手”关系匪浅,一定有“转化”,那是因为采用“直觉语感认知”,将“是”理解为“等于”,自然就会将“叶子”跟“好帮手”进行“质性转移”。

当然,若您坚持采用“逻辑符号义”,将“是”理解为“等于”,那么,以下的例句也应该保持一贯性,判定为“转化”:

成畦的菜花,是后土之上段落鲜明的大块文章,是几何学里最精整富丽的平面。

──陈幸蕙〈碧沉西瓜〉

因循怠惰,是一条捆住手脚的绳子,它能使我们的事业永远不能成功。

──甘绩瑞〈从今天起〉

在“转化”中,便是将“A物”与“B物”进行“质性转移”的修辞技巧。

回到“那堆茂盛的叶子究竟怎么了”的修辞判定:“茂盛生长的叶子,也能减少雨滴对脆弱土壤的撞击,是水土保持的好帮手。”

采“逻辑符号义”,将“是”理解为“等于”,让A与B进行“质性转移”,判读者会直觉认为这是“转化”;而在文学表现上,原本就有借此让读者产生“A就是B”的意图与效果。但是,将问题放回“辞格判定”时,在譬喻格的定义规范下,它就是“譬喻”,是譬喻中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