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则不固”的解读

选自《论语》,其中第三则:

“学则不固”的解读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学而》

补充教材的解读(也就是书上附的“语译”):

君子不庄重就显得没有威严,研究学问也不会扎实稳固。

将“学则不固”解读为“研究学问也不会扎实稳固”是常见的解读方式。会出现这样的解读,是源于我们对原文的阅读理解模式:

【原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将“学则不固”解读为“研究学问也不会扎实稳固”的阅读理解模式】

 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不重/则)学则不固。

→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不重/则)学不固。

→君子不重则不威,(不重则)学不固。

这样的阅读方式,是将“君子不重”的意思延续到下一句,作为“学则不固/学不固”的条件。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君子不庄重就显得没有威严,

(君子不庄重)研究学问也不会扎实稳固。

“不重则不威”是从外在的仪态表现去论述,认为“庄重的”言行举止,才能产生君子的威仪。如果,外在仪态表现的“庄重”,要关联到“研究学问会不会扎实稳固”,就必须将“重(君子之重)”理解为:内在的沉稳持重,才能同时将“君子不重”视为“学则不固”的条件。

也就是说,在这种理解模式中,“不重”要成为“不威”和“学则不固”的共同原因。一旦这样解读,在表达上,“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样的句式,会变得精省过多而表意不足。

在这种理解模式中,义理上就很难通达,当“内在沉稳持重”成为整句内核概念时,表现于外的仪态气度,跟“威不威”的关联,会变得很微弱,“内在沉稳持重”也可以表现得“木讷”,也可以表现得“申申如也(怡然自得的样子)”、“夭夭如也(颜色和悦的样子)”啊。

如果我们将“君子”视为“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两个分句的主语,也就是从“君子是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去解读,应该是这样的:

【原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君子”是前后两分句主语的阅读理解模式】

 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学则不固。

如此,就可以很清楚的呈现,前后两分句对于“君子应该如何修身养性”有不同面向的论述:

君子 不重则不威→外在表现→君子要有庄重的举止,自重而后人重之。

君子 学 则不固→内在涵养→君子要学习,才能免除“固”的毛病。

“固”的毛病是什么呢?

“固”的意思应该是接近《论语‧子罕》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固”,指的是:宥于识见不足,不能觉察自我的浅陋,也就无法拥有圆融通达的智能,也不能做出与时俱进的应对。

“不固”也有“君子不器”的概念,不学则固陋,学则不固,持续学习,才能让君子不局限在狭窄的识见范围。

所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也可以解读成:

君子若不能表现出庄重的言行举止,便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愿意持续学习,才能避免识见不足的浅陋。

这样的理解模式下,“不重”只关联“不威”,“学”只关联“不固”,从不同面向去论述“君子应该如何修身养性”,在义理上较为通达,在表达上也显得周延而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