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急天高”怎么解读

〈观放白鹰〉李白

“风急天高”怎么解读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课本语译】

西北边地的秋天,风急天高,一只雄鹰,洁白的羽毛如锦缎般鲜明亮眼。牠飞翔在广大的天际,显得多么孤单,远远望去,就好像一片白雪;而鹰眼的好视力,可观察到遥远的微小事物。

朋友私讯问了一个问题,提到:课本将诗中的“风高”翻译成“风急天高”,该怎么说明比较好?

-----阿贤试解读-----

“风急天高”这词,最有名的就是杜甫的〈登高〉一诗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名“登高”,可以简单理解“风急天高”为“风吹得很急,而我头上的天是那么的高”,这里的“风急”和“天高”,都是有所寄寓的画面。

表面是“风吹得很急”,寄寓着诗人对于人生困境的情绪,有悲凉、压抑的含意。

表面是“我头上的天是那么的高”,寄寓了诗人对于人生际遇怀抱着无奈、孤寂的感慨。

不过,以李白这首〈观放白鹰〉诗而言,将“八月边风高”的“风高”直接解读为“风急天高”是不太适合的。

从句子的意思来看,是强调“边风高”,而不是单指“风高”;“边风”告诉读者,这风是“边地的风”,不是江南的风。而“高”则是用来形容这边地的风“吹得很强大”,也就是说,“边风高”或者单看“风高”,都是指“风很强劲”的意思,用来托出边地的地理风情。直接套用“风急天高”的意象给“边风高”或“风高”,属于过度解读,这里的“边风高”只有“风急”的意思,没有“天高”的景象或寄寓。

当然,首句“八月边风高”的“八月”也是一个解读的依据,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有句“胡天八月即飞雪”,这边地的八月,除了恶劣天候之外,也可以有“秋高气爽”的天气,形容秋天白日晴空万里,视野没有云雾阻碍,所以看起“天很高”,这样就有“天高”的意象了。如果这么解读,那么课本语译“风急天高”一语,就纯粹是景象描述,将整句“八月边风高”解读为:边地八月的秋季某天,风吹得很急,天空晴朗,视野开阔。这样才能对应“风急天高”的意思。

也就是说,语译中的“风急天高”,单纯写景,而且是对应原诗“八月边风高”整句才能成立,并不是“边风高”或者单看“风高”,就有“风急天高”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