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三”,视为实数或虚数的理由

“论语选”的第二篇,选录了〈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三”,视为实数或虚数的理由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康轩版的备课用书中,写着:本教材采朱熹说法作实数解,指三个人:一个人是我自己,另外两个人是善的与不善的。

康轩版采用朱熹见解,直接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三”视为实数,是同仁们备课时产生疑义的地方。

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三”,且不论康轩版采用朱熹或者其他学者的说法,身为教师,在踏入课堂引领学生一起思考之前,我们应该先问自己:视为“实数”的理由是什么?视为“虚数”的理由又是什么?

同时,也要有以下的思路。

一是孔子说这话的当下情境,如今不可考,所以,我们无法确认,孔子说“三人行”的“三”是实数,或者虚数。

二是我们应该要思考,支持“三”为实数的理由或根据是什么?不是因为教师手册、备课用书这么写,或者引用了某某人(例如朱熹)的看法,就无条件支持。关键在于:理由或根据。

既然孔子当时说话的情境已不可考,我们解读“三”为实数或虚数的理由或根据,最好的支持,就是《论语》的原文。

所以,朱熹或者其他人支持“三”为实数,其理由或根据,通常也是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实数的支持者,认为“三”是实数,其一是“我”,其二是“同行的善者”,其三是“同行的不善者”,所以一共三人,三为实数。

表面上看起来,这样直接对应也有道理,但是禁不起推敲。

“我”算“一人”,这个没有问题。但是,所谓的“三人行”,以儒家孔子的入世道德修养观点而言,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中,身边的“善者”跟“不善者”却未必也不必“刚刚好各有一个人”。

善者有可能数人,不善者也是。因此,“三”视为虚数更合理,可以指不特定的许多人,这样的“三人行”才有人际关系的实质意义。

另一个解读方向是,“善者”不需要也不应该视为“一个人”,“不善者”也是。

也就是说,不需要将“善者”视为“一个人”或“数个人”,而是将“善者”视为“人的良善特质”,身边所有人所呈现的“良善特质”,都是我可以师法的“善者”。同理,“不善者”也是。

这种解读方式,着眼于真实的人际关系,没有人是完美无缺,在普遍的情况中,也不至于让人一丝良善之处也无。所以,“择其善者而从之”是发现“他人的优点”来学习,这些优点,可以同时具现在许多身边人的身上。同理,“不善者”也是。

这是我所支持的观点,这时候,“三”当然是虚数。

可是,教科书直接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三”视为实数,如果不这么跟学生讲,考试出现时,怎么办?

那就大家先约定好,在学校考试的命题中,排除这类问题。

我会选择让学生明白这问题的完整思路,而不是将朱熹或教科书当作唯一解答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