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能力”高分三式起笔法 教你下笔如有神

三式起笔法

“写作能力”高分三式起笔法 教你下笔如有神

文凭试中文科卷二“写作能力”是考生感到最困扰的试卷之一,因为不是每日反复练习,或者文章写得愈长,就可以取得高分,当中

必须掌握好的写作技巧。卷二是考核写作能力,其中以“内容”最重要,占分高达四十分,不过,就算有好的内容,如何立即轻舒素

袖,下笔如有神?好的开首便至关重要,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今日小鱼老师就带大家从三篇精选名作,看看古代

文人怎样匠心独运、巧用“白描”、“夸张”及“衬托”三种手法,落笔写下第一段,奠定好的开始。

第一式 善用白描

文凭试中文科“十二篇指定范文”里,〈廉颇蔺相如列传〉(节录)是最长一篇,仔细记述了两位赵国良臣的高风亮节。太史公是怎

样开始这篇传奇的呢?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

宦者令缪贤舍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老实说,只是一段平淡的客观叙述而已,廉颇是良将,以勇气闻名;至于蔺相如,明明是本篇主角,却只有三句介绍,纯提及他是“

舍人”出身。可是,接下来赵王接获秦王来信要求交换和氏璧,赵国陷入两难之际,缪贤向赵王推荐门客蔺相如,于是便有了“完璧

归赵”和“渑池之会” 的美谈,蔺相如以过人的勇气、灵敏的头脑,保全赵国的尊严,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列廉颇之

”。   

故事来到尾声,读者忽然便明白了开首的用意:廉颇一直“以勇气闻于诸侯”, 换来上卿的地位,如今居然被一个只懂 “口舌为劳”

的平凡人赶过头来,自然心有不甘了。“负荆请罪”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廉颇后来知道蔺相如以国事为重,不想与自己

冲突,深感羞愧,背着荆条向蔺相如道歉。蔺相如容人雅量固然值得欣赏,但文章开首所述的这位“赵之良将”,居然痛改前非,放

下尊严诚心认错,展现出另一种难得的“勇气”。   

开好一个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承接、发展、转折和呼应,就像蔺相如出身平庸,却能崭露头角,成就 不平凡的人生下

半场;又像廉颇,以勇气始,经经历反思,终获“新的勇气”。

第二式 善用夸张

“阿房宫”本是秦始皇的宫殿,楚汉相争时被项羽一把火烧光了。千年后,唐朝的杜牧却凭空写了一篇〈阿房宫赋〉,所为何事?原

来杜牧所处的时代局势纷乱,内忧兼逢外患,但皇帝依然建造宫室,纵情享乐。杜牧于是以“阿房宫”来借古讽今,警惕时人。

这篇作品的开端甚为精采,首四句更广为传诵: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

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相比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平铺直叙,〈阿房宫赋〉的开首如何用笔精奇?首四句每句三字, 连续用了四个短促的入声字—— 

“毕”、“一”、“兀”和“出”,营造气势,更把历史凝聚在短短十二字之中:六国破灭了(毕), 秦一统天下了(一);始皇命

令砍光蜀山的树(兀), 然后阿房宫便横空出世(出)。之后他接续运用时间空间上的夸张手法,不仅写出了阿房宫规模宏大,更

明示了秦皇挥霍、擅权而不恤民命。

接下来,杜牧在其后段落,细写皇宫内的奢华生活和华丽陈设,然后历史推移,秦末民变,这么一座皇宫,转眼间便“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了。全文结尾,杜牧转描 写、记叙为议论,灭秦的其实是秦国自己,华美的阿房宫只代表了君王的暴虐和世人的悲哀: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完成了本文借古讽今的旨趣。阿房宫已不复见;杜牧

的笔力和仁心,却历久弥新。

第三式 善用衬托

苏轼有一位朋友李公择,年少时在僧房读书,留下九千余卷,供后人随意取阅。李公择请苏轼写一篇文章,为这“李氏山房”留作

纪念,鼓励世人勤学惜书。 李氏一番好意,原应嘉许,但这个主题要写得好而不落俗套,就得花点心思了。苏轼这篇文章的第一段

是这样的: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

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苏轼

〈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一开始并不是写书,而是写象牙、犀角等珍宝,这些宝物有价值却不实用;但实用的东西如木材、杂粮等,却会愈用愈少。有

甚么东西,既珍贵又悦目,用完又不会失去的呢?就是书本了!   

这段开首,设想巧妙,形象鲜明,语气平缓而坚定,肯定了书本和读书的价值。他并没有一开始便赞扬李公择藏书丰富,这样起笔

好像流于私人之间的恭维;他也没有一开始便像道学家般教诲读者读书重要,这样起笔也流于呆滞。他想到先用几种实物作亲

托,带出了书本“人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独特价值。

接下来的第二段,苏轼记述古人读书不易,“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每一代的饱学之士,都靠读书,而要读书,就得寻访书本,寻得了,不惜花费巨大时间心力手抄记录,就像前文所述的象牙、犀

角般珍惜。   

文章第三段,苏轼始记述撰文由来:我的朋友李公择,年少时读书于庐 山下的僧舍;离开时,把藏书九千多卷都留给后人:

“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苏轼最后借此表扬李氏

的无私,亦劝勉后进珍惜读书机会。   

与杜牧一样,苏轼把主旨留在最后才说,采用新鲜手法来为文章作开首,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