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发展和假想分析:假如百日维新中 袁世凯没有告密
- 《学习教室》
- 2024-06-10 21:25:29
1898年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全面的一次改革活动,深入军事、经济、教育等多个层面,但是随着光绪皇帝和维新派发动政变失败,是次变法仅开始了103天后就宣告结束。
有人说变法失败是因为政变前,袁世凯向慈禧太后告密,因此让慈禧太后有了准备,并迅速派兵软禁光绪皇帝和抓捕维新派人士,
令到维新派被迫逃亡,若当时袁世凯站在维新派这一边,光绪皇帝很
有可能通过政变取回大权,变法也能得以顺利进行。
正史发展:告密
变法告终
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发生冲突,双方都想拉拢握有兵权的袁世凯。其后光绪帝准备发动政变,希望袁世凯能起兵勤王,
杀死慈禧的亲信荣禄,但袁世凯却把消息泄露给荣禄,荣禄也马上向
慈禧汇报,慈禧马上囚禁光绪,废除新政。
维新派逃亡各地
维新派人士被通缉,多名领袖逃亡,康有为经天津逃至上海,在英国领事馆协助下逃往加拿大;梁启超则在日本大使馆的帮助下逃至日本。
但维新派仍有数10人被捕,谭嗣同、康广仁等6人被处死,其他人士或囚禁,或流放。
↓
埋下八国联军入侵及清亡伏线
百日维新后,西方列强及日本帮助维新派人士逃亡,又谴责慈禧囚禁光绪帝的行为,反对废除光绪帝,令慈禧对列强的干预感到怨恨。
于是当针对列强的义和团出现后,慈禧采取的是放任的态度,后期更利用义和团主动攻击列强,导致八国联军战役出现,清朝国力进
一步下降,人们对朝廷失去信心,开始谋求推翻满清。
假想分析:不告密
有人认为,若果当时袁世凯选择不告密,并起兵勤王,光绪在他的帮忙下就可以从慈禧手上夺得大权,全力推行变法,清朝就有可能
落实君主立宪,军事、工业、教育等方面也将更贴近列强,可尽快脱离被欺压的局面,清朝的寿命也会延长。
但是亦有说法指,袁世凯的告密在整件事情中其实不是很重要的,慈禧当时和光绪发生冲突,心中已有废除变法的计划,对于光绪和
维新派的行动都有对应部署及防备。而当时朝廷还是以慈禧主,北京附近的诸多部队都是由荣禄掌控,袁世凯的新军都不足以对抗。
当时维新派的领袖康有为在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建议下,上书朝廷聘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为顾问,但伊藤是策划甲午战争的重要
人物,因此引起慈禧等人的警惕,康有为又在伊藤的游说下,上书建议与英、美、日三国组成合邦,共选百人处理四国的一切政务,慈
禧认为这是将中国的财政外交大权拱手让人,因此已经屯兵准备行动,即使光绪发动政变,但在慈禧已有防备的情况下都未必能成
功,更可能因为兵力悬殊而失败。
另外,戊戌变法的内容虽然全面,但其实损害了朝廷官员及满清贵族组成的守旧派的利益,因此即使光绪能当政,在施政上都有可能
会受到这些掌握实权的守旧派阻挠。
人物介绍
袁世凯,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等职务,也曾协助建立新军、推动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在军队中有一定的
威望。辛亥革命后,因掌握军权,所以成为革命党人拉拢的对象,并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后来,袁世凯试图复辟帝制,但仅100天
后就被迫结束,袁世凯不久也逝世。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10 21:25:29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zuowen/5690.html
相关文章
- 1. 志者诗之本也是啥子意思
- 2. 绮梦踏林诗什么意思
- 3. 鲁智深圆寂那首诗什么意思
- 4. 不送玫瑰不赠诗的意思
- 5. 什么诗里有相逢的意思
- 6. 为诗之苗裔什么意思
- 7. 少年柔肠全诗的意思
- 8. 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