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发展和假想分析:如果宋太祖没有杯酒释兵权
- 《学习教室》
- 2024-06-10 20:57:13
五代十国末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为宋太祖。然宋朝建立之初,就有节度使造反,而太祖自身也是凭借兵权,逼使后周皇帝
退位,因此他也害怕下属用同样手段篡位,所以他宴请了几位手握军队的开国功臣,暗示他们放下兵权,而这些将军亦在其后请辞,
令到宋太祖能收拢兵权,方便他中央集权,史称“杯酒释兵权”。有人则说,北宋后期积贫积弱,面对外族屡战屡败,后来更亡于金
朝,是因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导致强干弱枝,瓦解了地方军力。
正史发展:释兵权
设宴暗示
宋太祖担心陈桥兵变的事情会重演,宰相赵普建议太祖削弱藩镇的兵权及财力,防止他们自立。于是太祖摆设宴席邀请石守信、高怀
德、王审琦等将领,并暗示他们的属下也可能为他们黄袍加身,希望这些将领能放下兵权,做一名富家翁。
↓
收拢军权
翌日,这些将领纷纷以生病为由请辞,交出兵权,而太祖亦欣然接受,让他们担任地方节度使,但只有虚名没有实权,并给予这些
将领一大笔财富。其后,太祖又废除了殿前都点检等部分禁军将领职位,另选一些资历较浅、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
将领,加强皇权对军队的控制。
↓
强干弱枝
宋太祖为了进一步防止地方军队实力威胁中央,规定地方税赋除了日常行政运作外,其余必须上缴中央,地方军队名为厢军,以老
弱病残和流放犯人为主,实力较差,难以反叛。又实行更戍法,将禁军分派到各地驻守,每3年一换,但将领不会跟随,可防止将领
借机造反。这些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大幅削弱了地方甚至边疆军力,因此面对西夏、辽、金等外族时屡次战败。
假想分析:不释兵权
从唐朝安史之乱起,地方藩镇割据的情况拉开了序幕,甚至唐朝都是亡于节度使朱温手上。其后五代十国期间,屡次发生手握重兵
的将领篡位事件,包括赵匡胤自身。因此在立国后,宋太祖致力处理地方势力坐大的问题。毫无疑问,杯酒释兵权及其后的中央集
权政策的确解决了宋太祖所担心的问题,但是随即而来的是边防实力不足。
若果宋太祖没有杯酒释兵权,允许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继续领兵,宋朝的军事实力就能有所保证,不会出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的情况,也不需要由不懂军事的文官领兵打仗。然而,从宋朝建立不到一年就有2名节度使造反就可以看出,地方藩镇是宋朝的一大
隐患,虽然石守信等人都跟随太祖多年,更是开国功臣,反叛的可能性较小,但诚如宋太祖所言,这些人的部下可能也会模仿陈桥兵
变;再加上其他有实权的节度使,这些潜在的叛乱因素,都会威胁到宋朝的长治久安,边防可能略有改善,但是内治问题却又诞生。
人物介绍
赵匡胤,原本是五代十国中的后周将领,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即禁军最高统领,掌握后周军事大权。960年,北汉及契丹来犯,赵
匡胤率军抗敌,去到陈桥驿时,麾下将士为赵匡胤黄袍加身,史称“陈桥兵变”。赵匡胤则领军回京城,后周皇帝禅位,赵匡胤登基,立国号为大宋。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10 20:57:13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zuowen/5689.html
相关文章
- 1. 志者诗之本也是啥子意思
- 2. 绮梦踏林诗什么意思
- 3. 鲁智深圆寂那首诗什么意思
- 4. 不送玫瑰不赠诗的意思
- 5. 什么诗里有相逢的意思
- 6. 为诗之苗裔什么意思
- 7. 少年柔肠全诗的意思
- 8. 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