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备试练习 课外文言文《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 《学习教室》
- 2024-06-10 19:50:56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今日金句︰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1)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①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③,故不错意④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⑤,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⑥五百里哉?”
(3)
秦王怫然⑦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⑧,以头抢地⑨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⑩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⑪;聂政⑫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⑬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⑭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⑮,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4)
秦王色挠⑯,长跪⑰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⑱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⑲以有先生也。”
【注释】
①其︰助词,表示揣测、大概之意。
②说︰通“悦”,高兴、偷快。
③长者︰忠厚老实人。
④错意︰介意、放在心上。错,同“措”,安放、安置。
⑤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领土﹙秦意图吞并安陵的措辞﹚。广,扩充。
⑥直︰只、仅仅。
⑦怫﹙fú﹚然︰生气发怒的样子。
⑧免冠徒跣﹙xiǎn﹚︰脱掉帽子光着脚。跣,光脚。
⑨抢﹙qiāng﹚地︰撞地。
⑩专诸︰春秋时代的著名刺客。受公子光所遣,借献鱼刺杀吴王僚。
⑪彗星袭月︰指星的光芒掩盖了月亮。古人认为人事与天象相应,此将彗星袭月将专诸刺吴王的事变联系在一起。下文的“白虹贯日”“鹰击于殿”皆是以自然现象作为人事的征兆。
⑫聂政︰战国时期的著名刺客,替韩国大夫严仲子刺杀相国韩傀﹙guī﹚。
⑬要﹙yāo﹚离︰春秋时期著名刺客,受吴王阖闾﹙即公子光﹚派遣刺杀吴王僚的儿子庆忌。
⑭休祲﹙jìn﹚︰预示吉凶的征兆,如上文所说的事象。休,吉祥。祲,不祥之气。
⑮缟﹙gǎo﹚素︰白色衣服,此指丧服。缟,白绢。素,白绸。
⑯色挠︰变了脸色,露出畏惧沮丧的神情。
⑰长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坐在脚跟上。上身挺宜离开脚跟曰跪。此形容秦王挺直了身子。
⑱谕︰同“喻”,明白,理解。
⑲徒︰仅、只。
【分段要旨】
第一段:交代唐雎出使的背景,秦意图以“易地”名义诈取安陵国。
第二段:口舌交锋,秦王盛气凌人,唐雎寸步不让。
第三段:秦王以“天子之怒”威吓,唐雎以“布衣之怒”回击。
第四段:折服于唐雎的威武不屈,秦王道歉让步。
〈唐雎不辱使命〉文章赏析
布衣之怒 弱国使者挫强秦
常语有言“弱国无外交”,果真如此?
战国末期,弹丸小国安陵跟强秦的一次外交争锋,或许可以让我们有不一样的看法。话说秦国在灭掉近邻韩国与魏国后,意图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易地”的美名诈取安陵。孰料安陵君并不就范,且派唐雎出使秦国,展开外交角力。这一场交锋以秦王折服而作结,可谓戏剧性十足。事件的原委如何,且看《战国策.魏策》中的篇章〈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汉代的刘向编订,原作者不明,料非一时一人之作。此书主要记录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尤其是他们的言辞,同时反映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与社会风貌。本书中的不少名篇,如〈苏秦以连横说秦〉、〈冯谖客孟尝君〉、〈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讲述谋臣策士权谋智变的故事,都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内容分析
虎狼之心 名易实夺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史传文,记叙唐雎智斗秦王的经过,展现出一个弱国使者不畏***、不辱使命的形象,千百年来备受赞誉。
秦国在“灭韩亡魏”之后,一统天下的大局已定,只待逐一拿下其余诸雄。此时的秦王政﹙即后来秦始皇﹚,雄视天下,把目光投向了魏的附庸小国安陵,派出使者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安陵的国土面积不过五十里而已,这个换地主张名为“易”实为夺。秦王的虎狼之心,尽人皆知。安陵君以柔克刚,婉言谢绝,他说大王以大换小的恩惠甚好,但他从先王那里继承下来的封地,只能守卫不敢拿来作交换。秦王大为“不悦”,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与之交涉。
唐雎与秦王的口舌交锋一来一往,是全文的精彩所在,秦王软硬兼施,唐雎见招拆招、应对有道。首个回合,秦王以假仁假义的口肳,称愿意以十倍于安陵的土地作交换,完全是把安陵君的当忠厚老实人看,不愿打他的主意。他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嘴脸。唐雎坚守护国立场、寸步不让,重申安陵君的理据,同时态度坚决地说,千里之地也不愿交换,何况仅只是五百里。唐雎这话说得直截了当、斩钉截铁,不啻是给秦王的一记响亮耳光。
不畏*** 针锋相对
第二回合是“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的对决。秦王被唐雎的话激怒,于是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来恫吓,言下之意是武力征战。唐雎气定神闲地反问大王,有没有听过“布衣之怒”。秦王讽刺地说那不过是平民脱帽赤脚,将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那是“庸人之怒”,不是“士之怒”。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古往今来从来不乏舍身取义的“士”。唐雎一连点出三名平民勇士的名字,专诸、聂政、要离。“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行刺事件,气贯长虹、义薄云天。唐雎说,现在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人了,并声言“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这是要跟秦王同归于尽的意思,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而已。他当即亮出宝剑,秦脸色大变,挺身而跪,直向唐雎道歉说︰先生坐下来,何必这样呢!我明白了,韩、魏都灭亡,只有安陵凭五十里地还生存下来,全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不可一世的秦王,不得不折服于一个弱小之国的使者,这戏剧化的一幕多么大快人心!唐雎以区区匹夫之躯,力抗虎狼之君,凛然不可侵犯,这是何等的气慨?
笔法分析
人物形象 对照鲜明
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兼并、大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失序,纲纪颓败,道德沦丧,如刘向在《战国策》的序言中所言,“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如此政治环境,君德浅薄,一切因时而为,以救急扶危来权衡利弊,这也为策辩之士纵横家提供了舞台。《战国策》汇集大量谋臣策士的言行,在文学上的一大表现是擅长人物形象刻写,且善于夸张渲染,〈唐雎不辱使命〉即为一例。本文短短四百多字,却鲜活刻画出三个历史人物:唐雎英勇而沉着;秦王倨傲而伪善;安陵君坚定而委婉。作者扣住一次外交活动,在行动中展现三人的言行。秦王的“不说”、“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细节传神。唐雎的沉着应对、“挺剑而起”,栩栩如在目前。
此文常为人质疑的问题是,剑从何来。试想荆轲刺秦王,图穷匕见;专诸刺王僚,匕首藏于鱼腹中,都足以证明带剑见秦王不合常理。对此,笔者认为不必执著于逻辑的真实,所谓“讲古莫驳古”,唐雎劫秦王就当一个历史传奇来读又何妨?作者以夸张的笔法写史,彰显一种不畏***的精神,为弱国小民一吐乌气,岂不快哉,有何不可?
好文章但求一个“气”,讲骨气、节气、浩气,也讲解气。
〈唐雎不辱使命〉文章练习
1. 请解释下列粗斜体的字词(4分)
i. 秦王不说(第一段)
ii. 寡人谕矣(第四段)
2. 试根据本文内容完成下表(5分):
天子之怒 布衣之怒 / 士之怒 庸人之怒
例子 / i. _________(1分) /
特点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ii. _________(2分) iii. ________(2分)
3. 你认为唐雎引用专诸、聂政、要离的例子,目的是甚么?(5分)
参考答案
1.
i.高兴(2分)
ii)理解(2分)
2.
i. 专诸、聂政、要离(1分)
ii.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 与对方同归于尽(2分)
iii. 摘下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 /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2分)
3. 唐雎引用了专诸、聂政、要离的例子。这三位人物皆是普通百姓,并非贵族(1分)。他们同样进行了刺杀活动(1分)。唐雎和他们的情况一样,都不是贵族出身,而是普通士人(1分)唐雎想向秦王暗示,他会仿效三位人物,向秦王进行刺杀行动(1分)。唐雎通过上述的言论,让秦王放弃“以地易安陵”一事(1分)。
题解
1. 第1题主要问到文言文中常见的字词解释题目。所谓“通假字”指的是言文中音同、音近而形体不同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情况。第1题中的两个分题:“说”通“悦”,代表高兴的意思;而“谕”通“喻”,即明白、理解的意思。前者属于音近而形体不同,后者则属于音同而形体不同。这样的用法,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同学们最常听到的例子,包括《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以见到,掌握通假字,对同学学习文言文,有事半功倍之效。
2. 第2题属填表题,这是一题非常容易的题目。同学须注意的是,同学回答时,到底应该用自己的文字作答,还是引用原文作答。一般而言,除非特别注明“引用原文作答”,否则的话,同学用自己的文字作答会较为理想。事实上,文言文要考核的是同学对文言文的理解,假如同学只是引录原文的话,有关的考核根本无法测试到同学对文言文的理解。以第ii、第iii为例,虽然参考答案将原文一并列出,但如果同学只是引录原文的话,其实对考官的意义不大。因此,同学请留意有关方面的答题要求。另外,第ii题中,如果同学细心留意的话,其实原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布衣之怒”是怎样的。唐雎只是引用了一些专诸等人的例子,再指出自己有机会实行的行动。同学这里便需要归纳出何谓“布衣之怒”,即“与对方同归于尽”。
3. 第3题的内容其实亦不困难,但关键在于同学是否能可获取所有分数。因此,同学要做的便是指出唐雎和三人的相似之处,之后指出唐雎暗示会仿效他们的做法。最后,点出唐雎的最终目的:要秦王放弃“以地易安陵”之事。同学回答这题时,相信要理解文章的困难不大,最大问题可能同学只是回答了“仿效三人”、“行刺秦王”等,而无法取得满分。
撰文:蔡益怀 笔名南山,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作家、文学评论家,长年在专上学院任教“创意写作”及“中文写作”等课程。著作有《小说,开门》、《妙笔生花》、《古文名篇导赏》等。散文〈师道〉获“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奖”,《妙笔生花》获香港出版奖(2017)。
出题和解题:张敬才老师,万钧伯裘书院助理校长、香港大学教育学系(中国语文教育)博士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文学硕士、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学士。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10 19:50:56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zuowen/5684.html
上一篇
【七律】王者书
相关文章
- 1. 志者诗之本也是啥子意思
- 2. 绮梦踏林诗什么意思
- 3. 鲁智深圆寂那首诗什么意思
- 4. 不送玫瑰不赠诗的意思
- 5. 什么诗里有相逢的意思
- 6. 为诗之苗裔什么意思
- 7. 少年柔肠全诗的意思
- 8. 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