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白居易的诗 > 放言五首·其三

放言五首·其三

[唐代]: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放言五首·其三”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名为《放言五首·其三》,全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历史典故,表达了对于事物真伪、人性善恶需要长时间观察和考验的深刻见解,同时也流露出对于公正评价人物、避免轻信流言蜚语的理性态度。

译文:

赠给你一种方法解决你的疑惑,不需要去占卜问卦求神仙。

要想鉴别玉的真伪需要把它放在火里烧满三天,要想分辨木材的好坏必须等待七年之后才能知晓。 想当年周公孔圣人也曾遭人怀疑,流言蜚语满天飞,而王莽在篡位之前也曾表现得极为谦恭。 如果当初周公和王莽在流言蜚语初起时就死去,那么他们一生的真伪又有谁能知道呢?

“放言五首·其三”鉴赏

首联“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直接点题,提出解决疑惑的方法不在于占卜问卦,而在于理性的观察和思考。这体现了诗人对于迷信的批判和对理性的崇尚。 颔联“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通过“试玉”和“辨材”两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了鉴别事物真伪、评价人物好坏需要时间的考验。玉需要经过烈火的焚烧才能显露出其真正的品质,木材的好坏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使用才能确定。同样,人的善恶、真伪也需要经过时间的洗礼和考验才能看清。

颈联“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则通过两个历史典故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周公是周朝的贤相,但在他辅佐成王期间也曾遭人怀疑和流言的攻击;王莽则是西汉末年的权臣,他在篡位之前表现得极为谦恭有礼,赢得了很多人的好感。然而,历史的真相告诉我们,周公是忠臣,王莽则是奸臣。这两个例子说明,在评价人物时不能仅凭一时的表现或流言蜚语就下结论,而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考验。

尾联“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以反问的形式收束全篇,进一步强调了时间考验的重要性。如果当初周公和王莽在流言初起时就死去,那么他们一生的真伪又有谁能知道呢?这既是对前面论述的总结和提升,也是对后人的一种警示和提醒。

全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对于事物真伪、人性善恶需要长时间观察和考验的深刻见解,同时也流露出对于公正评价人物、避免轻信流言蜚语的理性态度。这种态度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有力指导。

白居易简介

唐代·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的诗(87篇)

猜你喜欢

放言五首·其三

唐代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咏死兔

唐代苏颋

兔子死兰弹,持来挂竹竿。

试将明镜照,何异月中看。


新安滩

清代黄景仁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

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阅秦纪二首

宋代孙嵩

初逃揕未亡,又遇朴无伤。

如何博浪祸,更使副车当。

泰岳聊逃雨,湘山偶阻风。

伐树仍封树,元无罪与功。


已亥杂诗 78

清代龚自珍

狂禅辟尽礼天台,棹臂琉璃屏上回。

不是瓶笙花影夕,鳩摩枉译此经来。


点绛唇

宋代石孝友

霁景澄秋,晚风吹尽朝来雨。夕阳烟树。万里山光暮。

一带长川,自在流今古。人何处。月波横素。冷浸蒹葭浦。


雁来红

宋代杨万里

开了元无雁,看来不是花。

若为黄更紫,乃借叶为葩。

藜苋真何择,鸡冠却较差。

未应犀菊辈,赤脚也容它。


赐萧瑀

唐代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丽春

唐代杜甫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

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

纷纷桃李枝,处处总能移。

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唐代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