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三”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名为《放言五首·其三》,全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历史典故,表达了对于事物真伪、人性善恶需要长时间观察和考验的深刻见解,同时也流露出对于公正评价人物、避免轻信流言蜚语的理性态度。
译文:
赠给你一种方法解决你的疑惑,不需要去占卜问卦求神仙。
要想鉴别玉的真伪需要把它放在火里烧满三天,要想分辨木材的好坏必须等待七年之后才能知晓。
想当年周公孔圣人也曾遭人怀疑,流言蜚语满天飞,而王莽在篡位之前也曾表现得极为谦恭。
如果当初周公和王莽在流言蜚语初起时就死去,那么他们一生的真伪又有谁能知道呢?
“放言五首·其三”鉴赏
首联“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直接点题,提出解决疑惑的方法不在于占卜问卦,而在于理性的观察和思考。这体现了诗人对于迷信的批判和对理性的崇尚。
颔联“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通过“试玉”和“辨材”两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了鉴别事物真伪、评价人物好坏需要时间的考验。玉需要经过烈火的焚烧才能显露出其真正的品质,木材的好坏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使用才能确定。同样,人的善恶、真伪也需要经过时间的洗礼和考验才能看清。
颈联“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则通过两个历史典故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周公是周朝的贤相,但在他辅佐成王期间也曾遭人怀疑和流言的攻击;王莽则是西汉末年的权臣,他在篡位之前表现得极为谦恭有礼,赢得了很多人的好感。然而,历史的真相告诉我们,周公是忠臣,王莽则是奸臣。这两个例子说明,在评价人物时不能仅凭一时的表现或流言蜚语就下结论,而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考验。
尾联“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以反问的形式收束全篇,进一步强调了时间考验的重要性。如果当初周公和王莽在流言初起时就死去,那么他们一生的真伪又有谁能知道呢?这既是对前面论述的总结和提升,也是对后人的一种警示和提醒。
全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对于事物真伪、人性善恶需要长时间观察和考验的深刻见解,同时也流露出对于公正评价人物、避免轻信流言蜚语的理性态度。这种态度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有力指导。
白居易简介
唐代·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的诗(87篇)〕猜你喜欢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