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杨万里的诗 > 雁来红

雁来红

[宋代]:杨万里

开了元无雁,看来不是花。

若为黄更紫,乃借叶为葩。

藜苋真何择,鸡冠却较差。

未应犀菊辈,赤脚也容它。


“雁来红”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是一首富含哲理与比喻的咏物诗,通过描绘一个特定对象(可能是某种植物或现象,但具体未明指,增加了诗歌的抽象性和普遍性),来传达诗人对自然、人生以及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和感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译文及赏析,以及全诗所表达的感情的探讨。

译文:

它初开时并无大雁相伴,看上去也不像是寻常的花朵。

若说它能由黄转紫,那不过是借助了叶子来充当花瓣。

比起藜苋这样的野菜,它或许还算不错,但与鸡冠花相比就稍显逊色了。

它本不应与犀角般的菊花等高贵之物相提并论,可即便如此,它也以它独特的方式存在着,不容忽视。

“雁来红”鉴赏

独特视角与比喻:诗人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观察并描绘了这个对象,通过“开了元无雁”、“看来不是花”等句,暗示其与众不同。接着用“黄更紫”、“借叶为葩”等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其独特之处和生存方式。

对比与反思:诗中通过“藜苋真何择,鸡冠却较差”的对比,表达了对不同事物价值的相对性和主观性的认识。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何为美、何为贵、何为贱的深刻反思。

包容与尊重:“未应犀菊辈,赤脚也容它”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多样性的包容和尊重。即使这个对象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高贵之物,但它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应被忽视或排斥。

全诗表达的感情: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中多样性和独特性的赞美,以及对不同事物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反思。诗人通过描绘一个独特而又不被传统审美所接纳的对象,传达了一种超越常规、尊重个性的思想情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即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应被简单地归类或评判。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人文关怀,引人深思。

杨万里简介

宋代·杨万里的简介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 杨万里的诗(30篇)

猜你喜欢

咏死兔

唐代苏颋

兔子死兰弹,持来挂竹竿。

试将明镜照,何异月中看。


新安滩

清代黄景仁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

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阅秦纪二首

宋代孙嵩

初逃揕未亡,又遇朴无伤。

如何博浪祸,更使副车当。

泰岳聊逃雨,湘山偶阻风。

伐树仍封树,元无罪与功。


已亥杂诗 78

清代龚自珍

狂禅辟尽礼天台,棹臂琉璃屏上回。

不是瓶笙花影夕,鳩摩枉译此经来。


点绛唇

宋代石孝友

霁景澄秋,晚风吹尽朝来雨。夕阳烟树。万里山光暮。

一带长川,自在流今古。人何处。月波横素。冷浸蒹葭浦。


雁来红

宋代杨万里

开了元无雁,看来不是花。

若为黄更紫,乃借叶为葩。

藜苋真何择,鸡冠却较差。

未应犀菊辈,赤脚也容它。


赐萧瑀

唐代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丽春

唐代杜甫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

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

纷纷桃李枝,处处总能移。

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唐代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放言五首·其四

唐代白居易

谁家宅第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顶波。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