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求学与科举
张英自幼聪颖好学,顺治十一年(1654年)应童子试,受到学使者赏识。
康熙二年(1663年)中举人,康熙六年(1667年)中进士,选庶吉士,进入庶常馆学习。
仕途生涯
康熙十二年(1673年),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
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南书房,张英奉命入值,并得赐房第于西安门内,成为康熙皇帝的近臣。
此后,张英历任翰林院学士、礼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并充任经筵讲官。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任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此后又历任礼部尚书、国史馆总裁官等职。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成为朝廷重臣。
晚年生活
康熙四十年(1701年),张英以病情加重为由请求退休,得到康熙皇帝的允许。
退休后,张英回到家乡,以务农力田自娱,过着平淡的生活。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张英在家中病逝,享年70岁。
三、个人品质与成就
张英性情温和,不图虚名,任讲筵官时,对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等事务知无不言。
他深得康熙皇帝的器重和信任,多次随康熙皇帝南巡,并受到赏赐。
张英在诗文方面亦有成就,论文重视学问,主张以六经为根底,提倡文章写实,追求古朴、淡雅、自然之美。
他著有《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家训代表作,以及《南巡扈从纪略》《文端集》等作品,在后世产生广泛影响。
四、轶事典故
“六尺巷”故事: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张英得知后,批诗一首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邻居吴家也深受感动,同样退让了三尺,于是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成为当地流传至今的佳话。
综上所述,张英是清代一位杰出的文人和大臣,他以卓越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和尊重,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张英的名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