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白居易的诗 > 三月三日

三月三日

[唐代]:白居易

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

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春衫。

阶临池面胜看镜,户映花丛当下帘。

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


“三月三日”译文及注释

画堂之中,正值三月初三的春日盛景,柳絮轻轻扑打着窗纱,燕子轻盈地掠过屋檐。我品尝着几杯清凉的莲子酒,欣赏着柘枝舞那曼妙的身姿,仿佛为了这春日特意试穿了新衣。台阶紧邻着池水,清澈如镜,比照容颜更显美丽;门户半开,映照着繁花似锦的花丛,仿佛应景地垂下帘幕。我指向楼南,一同玩赏那初升的新月,月光下,她的玉手与我的素手交相辉映,都显得那么纤细柔美。

“三月三日”鉴赏

内容描绘

《三月三日》全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三月初三上巳节这一天的所见所感。开篇“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便勾勒出一幅春日画堂图,柳絮轻拂窗纱,燕子穿梭檐下,动静结合,春意盎然。接着,“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春衫”两句,通过品尝莲子酒和观赏柘枝舞的动作,展现了诗人在佳节中的闲适与惬意,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意境营造

诗中“阶临池面胜看镜,户映花丛当下帘”两句,将画堂外的自然美景与室内生活巧妙融合,阶前池水如镜,映照出屋舍的倒影,户边花丛似锦,为室内增添了几分春色。这种内外交融的描写方式,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饱满,富有层次感。而“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则以新月和素手为点缀,将整幅画面推向高潮,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夜晚氛围。

情感表达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美景和佳节活动,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诗人在画堂中品酒观舞、赏景玩月,展现了其闲适自得的心态和豁达乐观的情怀。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思念之情,可能是对远方亲友的怀念或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时代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唐代中期,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上巳节作为传统的民间节日,在唐代尤为盛行,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沐浴、祭祀、春游、宴饮等活动,以祈求健康长寿和幸福安康。因此,《三月三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紧密相连。

个人经历

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在诗中多次描绘自己的闲适生活和自然风光,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珍惜。《三月三日》这首诗很可能是白居易在春日佳节之际,与友人相聚于画堂之中,共同欣赏春日美景和佳节活动时所创作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之情。

综上所述,《三月三日》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和文人雅趣的佳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在春日佳节中的所见所感和内心世界。

白居易简介

唐代·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的诗(87篇)

猜你喜欢

三月三日

唐代白居易

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

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春衫。

阶临池面胜看镜,户映花丛当下帘。

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