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

[先秦]:先秦侠名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无衣”译文及注释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无衣”鉴赏

这首《无衣》出自先秦时期的《诗经·国风·唐风》,其内容与《秦风·无衣》的题目及首句相似,但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大相径庭。《秦风·无衣》是一首激昂的战歌,而此篇《无衣》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人情感与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从字面上看,此诗描述了诗人对自己衣物数量的提及,但随即又表示这些衣物都不及某人(很可能是他的妻子或某位制衣者)亲手所制的那般舒适与美好。这种对比不仅凸显了制衣者的高超技艺,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那份温暖与美好的怀念之情。

“七兮”、“六兮”中的数字并非实指,而是采用了虚数的手法,用以强调衣物之多,进而反衬出诗人对特定衣物的特别情感。同时,“安且吉兮”、“安且燠兮”中的“安”、“吉”、“燠”等词,分别描绘了衣物带来的舒适、美观与温暖,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温馨与怀念的氛围。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存在多种猜测。一种观点认为,此诗是诗人在收到或被人赠送衣物后所作,以表达感激之情。然而,更为流传和富有情感色彩的说法是,诗人可能是一位民间歌手,他原本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然而,不幸的是,妻子早逝,留下诗人独自面对生活的种种。一日,诗人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于是创作了这首《无衣》。

这种创作背景赋予了诗歌更为深刻的情感内涵,使得“不如子之衣”的感慨不仅仅是对衣物本身的赞美,更是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和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尽追忆。

综上所述,《无衣》不仅是一首关于衣物的诗篇,更是一曲深情的怀念之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在《诗经》中独树一帜,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先秦侠名简介

先秦·先秦侠名的简介

先秦侠名《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说“兴于《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8],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左传》亦多引诗为据。 [49]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为《五经》之一。 ...〔► 先秦侠名的诗(22篇)

猜你喜欢

竹枝词

明代何景明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京师得家书

明代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对酒

清代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遣兴

清代袁枚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寻胡隐君

明代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月儿弯弯照九州

宋代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淮村兵后

宋代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小雅·何草不黄

先秦先秦侠名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江有汜

先秦先秦侠名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七哀诗三首·其一

两汉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委身 一作:远身)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