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名句 > 先秦侠名的名句 >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出自先秦先秦侠名的《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译文及注释

战鼓擂得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筑城来戍卫,我却独自奔南方。

跟随将军孙子仲,平定陈国与宋国。不能让我回家去,心中忧愁积难散。

何处可住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你一起老去时。

可叹相距太遥远,你的誓言恐难现。可叹相隔太遥远,你的誓言不实现。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士兵在出征前、出征中和出征后的内心感受,以及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全诗以战争为背景,通过士兵的口吻,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爱情的执着。

首章以战鼓擂响、士兵踊跃练武的场景开篇,营造出一种紧张而激烈的战争氛围。然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却表达了自己独自南行的无奈与忧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诗人跟随将军孙子仲平定陈国与宋国,但无法回家,心中充满了忧愁。这里,诗人通过“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的表述,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战争的厌倦。

在描述战马丢失的情节时,诗人以“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的句式,通过反复询问和寻找,表现出对失去战马的焦急和对未来的迷茫。

然而,在这段描述中,诗人也巧妙地插入了对爱情的回忆和誓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四句诗,以简洁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使面临生死离别,也要坚守誓言,与爱人携手共度此生。

最后两章,诗人以“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的悲叹,表达了对爱情的失望和对誓言未能实现的痛苦。这里的“阔”和“洵”都是感叹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哀伤。

全诗表达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士兵在战争中的无奈、忧伤和对爱情的执着。诗人通过描述战争场景、战马丢失的情节以及对爱情的回忆和誓言,展现了一个士兵在战争中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倦,也有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战争的残酷和现实的无奈使得这些美好愿望难以实现,诗人因此感到深深的痛苦和失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而富有感染力。

先秦侠名简介

先秦·先秦侠名的简介

先秦侠名《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说“兴于《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8],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左传》亦多引诗为据。 [49]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为《五经》之一。 ...〔► 先秦侠名的诗(22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