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名句 > 张籍的名句 > 恨不相逢未嫁时

恨不相逢未嫁时

出自唐代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恨不相逢未嫁时”译文及注释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赠我一对明珠。

感谢你情意缠绵,将它系在我红罗短衫。

我家的高楼就连著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共生死。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恨不相逢未嫁时”鉴赏

这首作品是张籍所创製新乐府的其中一篇,由于这篇是寄给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用以却聘的作品,故此在内容题材方面与其时白居易、元稹和李绅等人所写,专门用作讽刺时弊的新乐府诗略有分别。

这篇作品虽以乐府形式出之,然而题目「节妇吟」却非旧日乐府所有,故此本篇的题目正体现了白居易和元稹等人所提倡的「即事名篇,无復倚傍」,「不復拟赋古题」的新乐府精神(见元稹《乐府古题序》)。本篇以歌咏节妇为题,从女主人公节妇本人向倾慕者剖白心迹的角度落笔,由此抒发女子当守节坚贞不移的可贵精神。本篇忠于婚姻而矢志不渝的立题,其实早见之于唐代以前的乐府之中,像汉乐府的《陌上桑》、《羽林郎》等,所歌咏的便都是与本篇相同或相近的内容题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篇所咏虽多沿用旧日乐府的内容题材,不过张籍在篇中所提到节妇的遭遇以至种种深刻的内心感受,都不过纯属寄託之词,一篇大旨其实在于借篇中节妇坚贞自守拒绝仰慕者追求一事,藉以婉转推却权臣李师道的招聘入幕。正因篇中所述节妇的坚贞守节等事都不过属于比兴之言,故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本篇之内如此深刻的寄託笔法却又并非前代乐府所有。

如以上所述,本篇最大的特色是通篇俱以比兴寄託出之,而能无一语直接涉及到幕府延聘一事。篇中从一位已婚女子的口脗,藉着她向爱慕者表白心迹,由此寄寓恳辞一方强藩招揽入幕的本意。全篇开首先交代事件的缘起,发端「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两句,是交代彼此感情纠葛的起因。两句先点出对方虽知自己已身有所属,仍以一双明珠这样的厚礼相赠,由此足以证明对方对自己的倾慕之深。第叁、四句「感君缠绵意,繫在红罗襦」,承上两句因见对方如此爱慕倾心,第叁句点出自已因而实受对方深厚情意所感动;第四句便敍述收到对方所赠后,将一双明珠繫在罗襦之上,藉着将对方所赠朝夕随身相佩一事,表达自己始终不忘对方的一片情意。

诗的开始四句先从两人彼此间恩义写起,说明自己内心其实受对方好意所感动,到第五、六句却笔锋一转,改为针对诗中主角已婚妇女的身份落笔。「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两句,上接开篇所点出的「君知妾有夫」一事,申明自己既有本身家室,丈夫亦是在社会中具有身份及地位的人,两句间接向对方透露自己塬有美满的婚姻与幸福的家庭。第七、八句是承接以上六句的总结,「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两句,前一句先由对方用心写起,点出深知对方对一己爱慕之心其实光明磊落,用心可昭日月;后一句却改由本身志节着笔,指出自己誓要一心事夫,矢志生死不渝,表明自己谨守妇道从一而终的坚定决心。诗的最后两句是一篇的补笔,前两句已申明誓生死事夫不敢相负,既然无法接受对方爱慕,故此最后只能将所厚赠的明珠奉还,而有「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慨嘆。收笔补充的这两句,旨在点出自己对于辜负对方厚爱一事,其实心中感到十分抱憾。

在这篇作品当中最突出的地方,相信是诗中能极度委婉地表达出张籍本身坚决不受李师道招揽的心意。正如上文所述,本篇最大特色是通篇俱以比兴寄託出之。在这篇作品当中,张籍将自己比作一位已婚女子,而将李师道比作明知自己身有所属仍肆意追求的爱慕者。至于诗中提到爱慕者倾心相赠的一双明珠,便是李师道为延揽张籍入幕而提供的种种优厚待遇与聘礼。篇中又将李师道对张籍的赏识,比作令女主角深受感动的缠绵爱意;更以特意将所赠明珠繫在罗襦之上一事,象徵着对李师道的一番厚爱感激不忘。诗的中段提到女子自有家室与丈夫效力于朝中,背后要点出的其实是自己早见用于朝廷;故此下文所提出生死事夫不敢相负的誓言,事实上便是以节妇应事夫从一而终,比作自己应份忠于朝廷职守,因而无法改事新主。收笔处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便是藉着少妇因身份所限而无法接纳他人爱意,寄寓作者在深深感激之余,最终也无法接受李师道招揽入幕的厚意。

透过上述所提到的各种象徵和比喻,张籍在篇中清晰地传达出对李师道有心礼聘入幕的感谢,以至明确表达自己未能接受延揽的决心和苦衷。由此足以见出本篇命意极其巧妙之处,就在于通篇并无一语涉及到公务或者彼此宾主关係问题之上,作者将却聘如此郑重的事,藉着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够举重若轻地将一方强藩的刻意拉拢一下断然推拒,并且将自己对对方赏识见重的感激之情,与一己坚守道义,不改风操的立身宗旨在篇中藉此悉数带出,这种不着一字而得言外之意的巧妙笔法,就如王文濡在《歷代诗评注读本》内论本篇笔法时所指出:「此张籍却李师道聘,託言节妇吟,通首用比体,而本意已明,妙绝。」便点出其中关键在于善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故能达到用笔委婉,使闻之者能会其深意而又言之者无罪,有意在言外之妙。 本篇在写作技巧方面另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句式和声律运用上配合全篇内容与感情色彩方面的变化。在全篇十句当中,前四句属于五言句子,后六句则属于七言句子。作者在开篇之初先用四句五言句子,交代彼此感情纠缠的起因,和明确表示深受对方好意的感动。由于五言句式相对于七言句式来说字数较少,所以读起来节奏会较为舒徐,正配合本篇开始处把事件经过与主角反应平平道来的交代和说明。诗的以下六句一下转为感情激越的内心剖白,改用每句字数相对较多,以致读来节奏较快的七言句式,可以在声音上有一气贯串直下,以至各句间前后紧扣的效果,正好配合着全篇中段部分以下,在内容方面所要表现主角心情的几度变化起落与思想的多番转折。

此外,本篇在韵部的安排上也与诗中的内容与感情色彩的变化相配合。在这首诗的押韵方面,全篇十句一共用上叁个不同的韵部,开首第一至四句用平声虞韵,中段第五至八句则改用了上声的纸韵,收笔第九、十两句又用了平声的支韵作结。诗中叁个不同韵部的变化,正配合着篇中前四句交代彼此间的恩义与主角内心的感谢,后四句申明守节之心矢志不渝,与收笔两句慨嘆辜负对方厚爱等,这些在内容上先后转变的叁个不同部分。除此之外,篇中的这种韵部安排,故意在前后都押平声韵的多个句子中间,插入四句押上声韵的句子,从声调上来说上声韵较平声韵高越,恰好表现诗的中段四句誓死不负良人的激越感情,而且能够从声音效果上突出全篇所要表达的大旨所在。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内,称讚张籍所创作新乐府「婉丽可诵」,从本篇中对作品内容与音律的高度配合这点来说,就正可反映张籍新乐府的以上特色。

张籍简介

唐代·张籍的简介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 张籍的诗(8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