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李贺的诗 > 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

[唐代]: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译文及注释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李凭箜篌引”鉴赏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瑰丽的语言,生动描绘了乐师李凭演奏箜篌时的精彩场面,展现了箜篌音乐的美妙绝伦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开篇造境:“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开篇即以高质量的箜篌制作材料(吴地之丝、蜀地之桐)和演奏的时节(高秋)入手,营造出一种高远而清冷的氛围。随后,“空山凝云颓不流”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音乐响起时,连空中的云朵都为之凝滞,不再流动,形象地展现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情感共鸣:“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这里借用了湘妃竹和素女的典故,将自然界的精灵与人类的情感联系起来,暗示李凭的箜篌声能够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引起广泛的共鸣。

音乐描绘:“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两句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将箜篌的声音描绘得既清脆又婉转,既有激昂的凤凰之鸣,又有细腻的芙蓉泣露、香兰微笑,展现了音乐的多变与丰富。

空间扩展:“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诗人将音乐的影响力扩展到整个京城(十二门),甚至触动了天上的神灵(紫皇),进一步强调了音乐的神奇与伟大。

神话想象:“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里诗人运用女娲补天的神话,形象地描绘了音乐的力量之大,仿佛能够震破天空,引来秋雨。这种夸张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梦幻境界:“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通过梦境的描绘,将音乐的魅力扩展到神秘的仙境,连神妪都受到感染前来学习,连水中的老鱼和瘦蛟都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展现了音乐跨越时空、超越物种的神奇力量。

结尾余韵:“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以吴刚(吴质)不眠倚桂树的形象作为结尾,既与开篇的“高秋”相呼应,又通过“露脚斜飞湿寒兔”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孤寂的氛围,让人对音乐的余韵久久难以忘怀。

创作背景

李贺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以想象奇特、语言瑰丽著称。《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李凭高超技艺的赞赏有关。李凭是唐代著名的箜篌演奏家,其演奏技艺高超,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和赞誉。李贺在听到李凭的箜篌演奏后,深受感动,于是创作了这首《李凭箜篌引》来赞美李凭的技艺和音乐的魅力。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李贺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以及他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艺术风格。

李贺简介

唐代·李贺的简介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李贺的诗(42篇)

猜你喜欢

登快阁

宋代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