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朱熹的诗 > 古人谈读书

古人谈读书

[宋代]:朱熹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来自曾国藩)

“古人谈读书”译文及注释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这三者缺一不可。

“古人谈读书”鉴赏

这部分引用了《论语》中的三句话,分别强调了谦虚好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以及勤奋不倦的教学精神。孔子提倡的“不耻下问”表现了他对学问的尊重和对求知者的鼓励,认为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只要有求知的欲望,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帮助。同时,他也强调了真实面对自己知识水平的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求知的基石。最后,“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则体现了孔子对于学习和教学的执着追求,以及他对于教育的热情和耐心。

朱熹在这里强调了读书时“心到”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真正用心去读,才能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同时,他也提醒我们,读书不仅仅是眼睛看和嘴巴读,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专注和思考。这种对读书方法的独到见解,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曾国藩在这里提出了读书的三个关键要素:志向、见识和恒心。他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三个要素,才能在读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真正的成就。志向是读书的动力源泉,有了志向,就有了追求的目标和方向;见识则是读书的深度和广度的体现,只有不断开阔眼界,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恒心则是读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品质,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最终取得成功。曾国藩的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读书,也适用于人生的各个领域。

全文表达的感情:

全文通过引用《论语》中的名言、朱熹和曾国藩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表达了对于学习的尊重和对于求知者的鼓励。作者强调了谦虚好学、实事求是、勤奋不倦的学习态度,以及志向、见识和恒心在读书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些观点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学习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朱熹简介

宋代·朱熹的简介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朱熹的诗(6篇)

猜你喜欢

减字木兰花·新荷小小

宋代石孝友

新荷小小。比目鱼儿翻翠藻。小小新荷。点破清光景趣多。青青半卷。一寸芳心浑未展。待得园时。罩定鸳鸯一对儿。

玉楼春 其九

宋代石孝友

台门瑞霭光阴动。人语鼓声沈汹汹。观风堂迥暗香飘,卷雨楼前寒翠拥。

锋车促入承天宠。丹诏衔来须彩凤。五丝宫线日边长,看补岩廊龙衮缝。

南歌子 其六

宋代石孝友

乱絮飘晴雪,残花绣地衣。西园歌舞骤然稀。只有多情蝴蝶、作团飞。

旧事深琴怨,新愁减带围。倚楼凝望更依依。怕见一天风雨、卷春归。

秋霁

唐代崔道融

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长亭怨·旧居有感

宋代张炎

望花外、小桥流水,门巷愔愔,玉箫声绝。鹤去台空,佩环何处弄明月。十年前事,愁千折、心情顿别。露粉风香谁为主,都成消歇。

凄咽。晓窗分袂处,同把带鸳亲结。江空岁晚,便忘了、尊前曾说。恨西风不庇寒蝉,便扫尽、一林残叶。谢杨柳多情,还有绿阴时节。

雨中再赋海山楼诗

宋代陈与义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

还邓觉民诗卷

宋代孙嵩

南山竹机笛,北山桐可琴。

得如听松风,中有太古音。

怀钱唐罗隐、章鲁封

唐代贯休

二子依公子,鸡鸣狗盗徒。

青云十上苦,白发一茎无。

风涩潮声恶,天寒角韵孤。

别离千万里,何以慰荣枯。

听筝

唐代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宋代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