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总是春”译文及注释
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地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万紫千红总是春”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朱熹的《春日》,它描绘了一幅春天生机盎然、万象更新的画面,同时寓含了诗人对理学的一种感悟。现在,我们逐句进行赏析。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诗人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到泗水河边寻找春天。这里的“胜日”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即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而“泗水滨”交代了游览的地点,给读者描绘出一幅清新的春景图。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是对春景的具体描绘,诗人感叹春天的景色无边无际,焕然一新,仿佛一切都被重新赋予了生机和活力。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诗人通过描写“东风”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东风常常被视为春天的使者,带来温暖和生机。而“等闲识得”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色的熟悉和喜爱,仿佛这种美好已经融入了他的日常生活。接着,“万紫千红”则是对春天景色的具体描绘,形容百花盛开、色彩斑斓的景象,这也是春天最为显著的标志之一。最后,“总是春”则是对春天永恒不变的美好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向往。 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但意境深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这首诗也寓含了诗人对理学的一种感悟,即理学的真理就像春天一样,虽然无形无迹,但却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寻找和体悟,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和美好。朱熹简介
宋代·朱熹的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朱熹的诗(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