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译文及注释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鉴赏
《观书有感·其一》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个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倒映其中,在水面不停地闪耀、飘动,非常优美。这里的“鉴”是镜子的意思,诗人以镜子作比,形象地描绘了池塘的清澈透明,同时“天光云影共徘徊”一句又描绘出了一幅灵动、生动的画面,使得池塘仿佛具有了生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的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诗人以池塘为喻,向池塘提问,为什么它会这么清澈?答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从源头注入。这里的“渠”是代词,指池塘,“那得”即怎么会的意思。诗人通过这一问一答,巧妙地揭示了池塘清澈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借此比喻,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一件事物要保持清澈、明净,就必须不断地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就像池塘必须有活水注入才能保持清澈一样。
整首诗以景寓理,将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既描绘了优美的景色,又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感染力。同时,诗人运用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哲理表达得深入浅出,易于理解,这也是这首诗能够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
朱熹简介
宋代·朱熹的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朱熹的诗(6篇)〕猜你喜欢
七哀诗三首·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委身 一作:远身)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