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朱熹的诗 >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译文及注释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鉴赏

《观书有感·其一》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个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倒映其中,在水面不停地闪耀、飘动,非常优美。这里的“鉴”是镜子的意思,诗人以镜子作比,形象地描绘了池塘的清澈透明,同时“天光云影共徘徊”一句又描绘出了一幅灵动、生动的画面,使得池塘仿佛具有了生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的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诗人以池塘为喻,向池塘提问,为什么它会这么清澈?答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从源头注入。这里的“渠”是代词,指池塘,“那得”即怎么会的意思。诗人通过这一问一答,巧妙地揭示了池塘清澈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借此比喻,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一件事物要保持清澈、明净,就必须不断地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就像池塘必须有活水注入才能保持清澈一样。

整首诗以景寓理,将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既描绘了优美的景色,又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感染力。同时,诗人运用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哲理表达得深入浅出,易于理解,这也是这首诗能够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

朱熹简介

宋代·朱熹的简介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朱熹的诗(6篇)

猜你喜欢

遣兴

清代袁枚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寻胡隐君

明代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月儿弯弯照九州

宋代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淮村兵后

宋代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七哀诗三首·其一

两汉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委身 一作:远身)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塞上

宋代柳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辰 一作:晨)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其十四

魏晋嵇康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襄邑道中

宋代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寄王琳

南北朝庾信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