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译文及注释

空旷的山谷中不见人影,只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

日光返照,射入深幽的丛林,继而投下,照亮了石苔青青。

“鹿柴”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它以简练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深山幽谷的静谧画面,同时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点明了山中的空旷与寂静。这里的“空”字,不仅指物理空间上的空旷,更带有一种心灵上的空旷和宁静。诗人身处山中,却不见人影,这种孤独与寂静,反而使诗人更加专注于自然的声音和景色。

“但闻人语响”,承接上句,虽然看不见人,但能听到人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这种声音与周围的寂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也表现了山中声音传播的独特效果。

接下来,“返景入深林”,诗人将视线转向了深林。这里的“返景”指的是夕阳的余晖,它斜射入深林,为幽暗的森林带来了一抹光亮。这种光影的交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循环。

最后一句“复照青苔上”,诗人将焦点放在了青苔上。夕阳的余晖照在青苔上,使其显得更加翠绿和生机盎然。这里的“复照”二字,既指夕阳的余晖再次照耀,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超脱。青苔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象征着坚韧和顽强,它能够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长,体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整首诗以简洁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深山幽谷的静谧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超脱。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王维简介

唐代·王维的简介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王维的诗(74篇)

猜你喜欢

独不见

唐代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赠阙下裴舍人

唐代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蜀先主庙

唐代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春宵

宋代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唐代李商隐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代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唐代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


同题仙游观

唐代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赠别二首·其二

唐代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代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