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译文及注释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但仍有余醉未消。我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鉴赏
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充分展示了她的才华和对自然、春天的热爱。全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对话,表达了词人惜花伤春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内心的苦闷。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与意境营造:词中没有直接描写风雨后的残败景象,而是通过“雨疏风骤”和“浓睡不消残酒”等侧面描写,营造出一种暮春时节的氛围。词人通过听觉(风声、雨声)和视觉(想象中的绿叶红花)的结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即将消逝。
对话推动情节:词中通过词人与“卷帘人”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种写法不仅使词作更加生动,还通过对话中的“试”、“却道”等字,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拟人化与代指手法:词中把“肥”、“瘦”二字用于形容绿叶和红花,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传神。同时,“绿肥红瘦”四字也巧妙地代指了春天的消逝和盛夏的来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情感表达
惜花之情:词人对海棠花的关心与担忧,体现了她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留恋。她不愿看到春天的消逝和花朵的凋零,这种情感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苦闷与无奈:尽管词人内心充满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花朵的怜惜,但她也明白春天的消逝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无奈和苦闷在词中得到了含蓄而深刻的表达。
对自然的热爱:全词通过对春夜风雨、海棠花事的描写,展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关注。她不仅关注自然的变化,还通过自然的变化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创作于她悠闲生活的时期。当时她尚未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相对安逸。这首词通过描写春夜风雨后的海棠花事,表达了她对自然和春天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这种情感与她后期作品中那种深沉的悲叹和感伤有所不同,但同样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不仅是一首语言清新、意境深远的佳作,更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抒情诗。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和人物心理的深刻刻画,展现了词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李清照简介
宋代·李清照的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李清照的诗(37篇)〕猜你喜欢
山亭柳·赠歌者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水龙吟·春恨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对泪,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