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苏轼的诗 >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代]: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译文及注释

夜里在东坡饮酒,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大概已是三更时份。家里僮仆已熟睡,鼾声大如雷鸣。我敲门都没有人来应,只好倚着手杖伫立江边,静听江水的声音。

经常怨恨这个身体不属于我自己,甚么时候才可忘却营营役役追逐名利。夜深时风静下来,江上水波不兴。真想驾着小船从此消失,泛游江海寄托余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鉴赏

此词的上片从表面上看,只是一段平实的记事,叙述东坡夜饮,直到更深人静才独归住家临皋亭,结果家僮已熟睡,敲了许久的门都没人来应,只好倚着拐杖站在门外,静听不远处的江水声。然而,就在这一段简单的叙述里,东坡的时间推移、空间幽隔、难得自由之感已流贯其间。“夜饮东坡醒复醉”,好像是写此聚之畅饮,所以才会“归来仿佛三更”,可是,这“醒复醉”三字,何尝不也写尽了东坡在现实上的挫折?东坡文学中,“醉”正如同“梦”,都代表了生命的虚妄和无常──人之执着追求,痴迷眷恋,就好像是喝醉酒的人,迷迷茫茫的不知所归。“醒复醉”无疑是东坡在现实上的形迹:屡仆屡起,醒悟之后,却割舍不去对人世的关怀,于是,又一次跌入了情感与理想的矛盾挣扎之中。三更归来,敲门不应,象征现实的挫折,也流露了理想与现实不能协调之后,无依无靠的寂寞。而“倚仗听江声”,更写出了无法归家安顿后,凄然孤独的自伤之感。“倚仗”,乃人老的事实,是无法躲避的意识。孔子在川上曾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叹(《论语‧子罕》),滚滚江水本来就容易令人惊觉时间的消逝,更何况又值夜深人静,酒醒之后,临家门而不得入,其感慨焉能不深?下片所写的正是“倚仗听江声”而来的感慨和体悟。

“长恨此身非我有”,意思是身不由己。此句化用了《庄子‧知北游》的一则寓言:舜问他的老师丞说:“我的身体不属于我所有,那究竟是属于谁所有?”丞回答他说:“是天地暂时寄托在你那儿的。”因此,生命从躯壳来看,是短暂的,是不能自主的。然而,许多人却拚命从躯壳起念,为口腹之欲,名利之望而奔波劳苦。东坡这时似乎深有感触,不禁问自己:“何时忘却营营?”人寓形宇宙,坐死无由,对一己有形的躯体尚且无法自主,那么,营营索求,眷恋执着,所谓意义,所谓抱负者,又何尝不也是镜花水月?“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是东坡反身观照后的感叹。“夜阑风静縠纹平”,是眼前实景,但也有心灵平静的象征意义,从而兴发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体悟。就像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一样,驾着小船,远离扰攘的尘世,浮沉江海之间,逍遥地度完下半辈子。结笔两句,与其说是消极的隐退思想,不如说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宽和心境,与老庄“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后赤壁赋》)的自适心境的结合,彷若陶潜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境界。东坡旷达的胸襟,正是儒释道思想圆融的呈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以及无待、空诸一切的修为,精神得到真正的自由,自然不再受限于涓涓时间之流,而能纵身于广阔的江海。一般人临流而兴叹,东坡此词却是临江而得道──《临江仙》之作,就是叙述一段释放身躯达到心灵自由的历程。

东坡贬谪黄州,身体受到限制,不得自由。但经过几年的生活实践,认真思辨,才体悟到生命在限制中得到自由的意义。《书与范子丰》:“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元丰五年之前,东坡实际上是“闲而不适”,无法游心于物;元丰五年之后,东坡文学才出现真正的闲情。这首《临江仙》,是重要的关键。因为它揭示了由“身闲”到“心闲”的秘诀:能“忘”才能“游”,身心才能得“闲”;能“闲”才能观照万物,无入而不自得。

苏轼简介

宋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的诗(188篇)

猜你喜欢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代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代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宋代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代蒋捷

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宋代张先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更漏子·柳丝长

宋代晏几道

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

雪香浓,檀晕少。枕上卧枝花好。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时。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宋代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江城子·画楼帘幕卷新晴

宋代卢祖皋

画楼帘幕卷新晴。掩银屏。晓寒轻。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暗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著娉婷。

年华空自感飘零。拥春酲。对谁醒。天阔云间,无处觅箫声。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


石州慢·薄雨收寒

宋代贺铸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念奴娇·过洞庭

宋代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著 同:着;玉界 一作:玉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沧浪 一作:沧冥;岭表 一作:岭海)